第14章 最可爱的人昆仑魂

祁连山脉北麓的暴雨已经下了三天三夜。

凌晨两点十七分,第76集团军某工化旅舟桥二连的紧急集合哨撕破雨幕。连长陈铁山攥着刚刚接到的命令,作战靴踩在指挥所没过脚踝的积水中,墙上挂的抗洪形势图被漏雨浸透,墨迹沿着黄河支流的走向晕染成狰狞的蛛网。

“马家台水库出现管涌!下游七个自然村、陇海铁路旧线、西气东输三号加压站全部告急!”陈铁山拳头砸在沙盘边缘,震得代表洪峰的红旗簌簌抖动,“上级命令我连两小时内构筑拦洪坝,为群众转移争取时间!”

列兵王闯抹了把脸上的雨水。他刚下连三个月,还是头回见识这阵仗——外头三十吨的重型舟桥车在泥泞中咆哮,老兵们正用防雨布裹炸药,炊事班把整箱单兵自热食品往冲锋舟里扔。指导员赵刚的声音混着柴油发电机轰鸣扎进耳朵:“党员突击队跟我上第一舟!”

暗夜里的黄河支流像沸腾的沥青。王闯抓着舟舷,眼睁睁看着探照灯扫过的水面上,冰箱、房梁、死牛打着旋撞向舟体。操舟机突然熄火时,他听见赵刚嘶吼:“人墙!拉人墙!”

十二个迷彩身影毫不犹豫地扎进激流,挽起的胳膊在浪头里时隐时现。王闯被班长踹进人墙缺口,冰碴似的洪水瞬间灌进鼻腔。他死死扣住前面班长的救生衣,听见对方从牙缝里挤话:“怂包才松手!”

黎明时分,他们在水库泄洪口打下第一根钢桩。王闯瘫在泥浆里,看着赵刚用止血带缠住被钢筋划开的小腿——那伤口泡得发白,活像咧开的鱼嘴。没人注意指导员什么时候受的伤,就像没人注意炊事班长把最后半壶热水倒进了病号饭。

“报告!三号点位出现滑坡!”对讲机里的呼叫让所有人弹起来。陈铁山扒开雨衣,露出胸前被泥浆糊住的党徽:“二排留守加固,其他人跟我...”

“我去!”赵刚单腿蹦起来,“一连之长不能折在这儿!”

两人对视的瞬间,王闯突然读懂了一种比洪水更深沉的默契。最终是陈铁山带队冲向滑坡点,赵刚的骂声追着雨箭射向夜幕:“姓陈的你要敢少根指头回来...”

正午时分,下游传来爆炸闷响。第二道拦洪坝成功分流的消息让炊事班长老李红了眼眶——这位五级军士长参加过九八抗洪,他抖着手给每个战士塞茶叶蛋:“吃!吃饱了才扛得住...”

王闯在临时医疗点包扎手上的血泡时,看见村支书带着百姓往堤坝上堆沙袋。八十岁的马大爷把寿材板子往水里推,被战士拦腰抱住时还在吼:“护不住大坝,要棺材干啥!”

第四天破晓,洪峰通过最后一个弯道。陈铁山被战士们架着从水里捞出来,十根手指没一块好肉。赵刚拄着铁锹念完军区嘉奖令,突然身子一歪——他高烧三十九度硬扛了三天。

卫生员掀开指导员的作训服,所有呼吸都停滞了:从锁骨到腰际爬满紫红色疹子,那是急性肾衰竭的征兆。赵刚却咧嘴笑了:“看啥?老子又没缺胳膊少腿...”

转移群众开始回迁那天,舟桥连奉命回撤。王闯坐在卡车副驾,回头望见马家台村民在堤坝上站成黑压压的线,最前排小学生举着的红旗上,歪歪扭扭绣了五个字:

“最可爱的人”。

海拔5170米的喀喇昆仑哨所,狂风卷着雪粒子抽打在钢化玻璃上,发出细密的爆响。上尉连长杨戍疆用冻得发僵的手指捻开作战日志,墨水瓶里的墨水早已冻成冰坨。他呵了口热气,钢笔尖在纸面上划出断续的蓝痕:

“2023年11月7日,室外温度-42℃,风力8级。完成7号至9号界碑巡逻任务,处置无人机抵近侦察1起...“

“报告!“执勤兵的声音混着风雪撞进来,“东侧山谷发现热源信号!“

杨戍疆的笔尖顿住了。

望远镜里,三个黑点正在冰川裂隙间蠕动。杨戍疆数着对方步幅——不是边防团的巡逻队,更不是登山者。那些人在7号界碑前停下,其中一人掏出仪器对着界碑扫描,另一人举起相机拍摄地形。

“二班留守,三班跟我前出。“杨戍疆把执勤记录本拍在桌上,本子扉页的党费缴纳登记表簌簌作响,“通知团部,疑似境外测绘人员越境。“

高原稀薄的氧气让每一次呼吸都像刀割。巡逻队沿着冰舌匍匐前进,防寒面罩结满冰碴。下士王闯的作训靴被冰锥划破,血渗出来立刻冻成红冰,在雪地上留下断续的印记。

“不许停!“杨戍疆拽住新兵的武装带,“知道界碑为什么立在5170米吗?因为当年测量队走到这里就倒下了,是用烈士遗体当基座立的碑!“

距离目标三百米时,杨戍疆打出战术手势。战士们扇形散开,枪口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对方显然发现了他们,其中两人转身就跑,第三人却突然扑向界碑——手里握着瓶红色喷漆。

“站住!“杨戍疆的吼声被狂风撕碎。

雪坡上爆发追逐。王闯看着连长像头雪豹般扑倒那个举喷漆的家伙,两人在冰面上滑出十几米。等他们赶到时,杨戍疆正用膝盖压着对方后背,防寒面罩被扯落,脸上带着道血淋淋的抓痕。

“俄罗斯人。“杨戍疆喘着粗气,从对方怀里摸出本护照,“搞测绘的。“他踢了踢滚落的喷漆罐,鲜红的“Z“字母在雪地上格外刺眼。

边境会谈室的铁炉子烧得发红。俄方代表第17次强调“民间爱好者误入“时,杨戍疆突然起身走向窗前。远处雪山脊线上,夕阳正给界碑镀上金边。

“2017年9月5日。“他的声音让会议室安静下来,“贵国两名游客在7号界碑拍照,是我带人救下来的。“杨戍疆转身,指着自己左腿,“为这个我住了三个月医院。“

俄方武官的表情微妙地变化着。杨戍疆从档案袋抽出泛黄的照片:年轻的他和两个俄罗斯游客在界碑前合影,游客手里举着中俄国旗。

“界碑不是景点。“杨戍疆把今天的执法记录仪画面推过桌面,“是先烈用命换来的国境线。“

夜哨时分,杨戍疆在7号界碑前发现个蜷缩的身影。王闯正用刺刀一点点刮掉界碑基座上的冰层,露出下面斑驳的铭文:1962年10月,测绘兵张建国殉国于此。

“报告连长!我在...我在...“新兵的声音发颤。

杨戍疆蹲下身,掏出多功能军刀和他一起刮。更多名字在月光下浮现:1975年雪崩中牺牲的巡逻队长陈红军,2001年为救牧民坠崖的卫生员吴勇...

“这上面该有你的名字。“王闯突然说。

杨戍疆的手停在半空。他想起父亲——那个在加勒万河谷冲突中重伤的老兵,此刻正在三千公里外的荣军医院躺着。

“会有那天的。“他擦掉界碑上最后一片雪,“但不是今天。“

启明星亮起来时,界碑上的国徽像被鲜血浸透般殷红。杨戍疆整了整被风扯乱的军装领口,那里别着的党徽在高原的朝阳下,亮得像团火。

凌晨四点的喀喇昆仑依旧漆黑如墨。杨戍疆摸黑套上结冰的作战靴时,哨所地板的寒气正透过三层羊毛袜往骨头缝里钻。窗外传来金属碰撞声——炊事班长老张已经在零下40度的环境中折腾了半小时,就为让冻成冰坨的馒头重新变软。

“今天巡8号碑。“杨戍疆往热水瓶里塞了最后一把雪菊,“二排长带新兵留下继续挖通道。“他顿了顿,看了眼墙角堆着的空氧气瓶,“把三班的备用氧气给王闯。“

巡逻队出发时,探照灯照亮了哨所门前新垒的雪墙。那是三天前雪崩的遗迹,二排长带着人硬是用工兵铲挖出了生命通道。杨戍疆的视线扫过队列,突然停在某个包裹严实的身影上:“王闯!不是让你...“

“报告!我能行!“新兵掀开防寒面罩,嘴唇乌紫却咧着笑,“昨晚吸氧两小时血氧上到85了!“

海拔5800米的8号界碑埋在冰川末端。队伍沿着冰裂缝行进时,杨戍疆的卫星电话突然震动——是团部发来的加密坐标。地图显示,在距离巡逻路线3公里处的无名冰斗,出现了异常热源信号。

“无人机?“三班长眯起眼睛。

“不像。“杨戍疆盯着平板上跳动的参数,“持续发热体,移动速度...相当于人类步行。“

队伍转向冰斗的途中,王闯的作训靴再次开裂。杨戍疆摸出备用自热贴塞进他靴里时,发现新兵脚踝上缠着的绷带渗着血——那是上周追捕越境者时被冰锥划的伤。

“连长!“尖兵突然压低声音,“十点钟方向!“

三百米外的冰塔林里,橘红色帐篷像伤口般刺眼。三个裹着外军防寒服的人正围着某台设备忙碌,其中一人手里的测绘仪反射出冷光。

“国际登山协会“的证件做工精良,但德国人背包侧袋露出的激光测距仪出卖了他们。杨戍疆看着对方指挥官故作镇定的蓝眼睛,突然用德语问道:“贝希特斯加登的雪化了吗?“

对方瞳孔骤缩的瞬间,三班长的枪口已经顶住测绘仪操作员的腰眼。缴获的平板电脑上,清晰标注着从界碑到雷达站的等高线图,某个命名为“冰川运动监测“的文件夹里,藏着77张军事设施照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杨戍疆的话被突如其来的雪雾打断。狂风卷着冰碴砸在脸上,他眼睁睁看着那个德国人趁机扑向悬崖边的设备箱。

王闯是第一个冲出去的。新兵的身影在暴雪中时隐时现,杨戍疆看着他以近乎自杀的姿态扑倒德国人,两人在冰面上滑向悬崖边缘。设备箱摔碎的瞬间,上百个金属部件在冰川上迸溅,其中某个刻着德文军械编号的零件,被杨戍疆死死攥在手里。

后半夜的审讯室里,德国领事带来的律师团正在隔壁咆哮。杨戍疆摩挲着零件上的“BND“字样,听见王闯在医疗室里嘶嘶抽气——军医正用酒精冲洗他手掌深可见骨的伤口。

“值得吗?“杨戍疆问。

新兵举起包扎好的手敬了个歪扭的军礼:“报告!界碑上的名字都是这么写的!“

暴风雪持续了七天。当杨戍疆带人挖通通往9号界碑的道路时,发现界碑旁多了座冰雕——那是王闯用医疗废料做的作品:五个边防战士背靠背组成人墙,底座刻着“大好河山,寸土不让“。

团部的嘉奖令和父亲病危的通知同时到达。杨戍疆站在7号界碑前,看着直升机卷起的雪雾吞没了哨所。父亲在昏迷前托战友捎来的话,正烧灼着他的胸腔:“戍疆啊,昆仑山的雪是甜的...“

卫星电话突然震动,是加密频道发来的最新情报:某境外组织悬赏百万购买喀喇昆仑冰川水文数据。杨戍疆把父亲的老式指南针埋进界碑基座的雪堆里,转身走向正在训练新兵的队列。

春节前的最后一次巡逻,队伍在6号界碑遭遇雪崩。杨戍疆推着氧气耗尽的王闯躲进冰洞时,听见无线电里断断续续的呼号。黑暗中有温热的液体滴在他脸上——是新兵咬破手腕递过来的血。

“老子...不喝...“杨戍疆想吼,发出的却是气音。

“不是给你喝...“王闯的声音越来越弱,“是让你...暖暖手...“

当救援队挖开雪堆时,他们看见连长用身体撑出的三角区内,五个新兵正轮流吸着最后一个氧气面罩。界碑上的国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碑下整整齐齐摆着六本被血浸透的党费证。

第二年开春,哨所来了批新装备。王闯带着战士们在训练场测试新型雪地摩托时,看见连长独自在7号界碑前站得笔直。碑前摆着三样东西:父亲的一等功勋章、德国产的军用零件、冻在冰坨里的血袋。

更远处,新安装的北斗监控系统正缓缓转动。电子屏上,整个防区的三维地图清晰可见,其中有个闪烁的红点永远停在界碑坐标——那是杨戍疆亲手埋下的父亲指南针。

“知道为什么叫昆仑吗?“回哨所的路上,杨戍疆突然问。

新兵们摇头。

“《水经注》说它'日月所隐,山河所系'。“他拍了拍王闯的肩,“咱们站在这里,内地的日月就能照常起落。“

风雪又起时,哨所楼顶的五星红旗猎猎作响。正在站岗的王闯摸了摸怀里那张照片——上面是去年牺牲在雪崩里的战友,年轻人永远定格在19岁,背后的界碑上“中国“二字鲜红如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