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自序

中华文化古今一脉的历史认知、观念认同、理想追求和道德价值,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甚至每个国民须臾不可分离的精神家园。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有了文化的浸润和滋养,人们心灵的爝火才会越燃越旺;有了文化的引领和支撑,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基础才会越筑越牢。

著名学者余秋雨深入考察中华文化的生存状态,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山河大地承载着人类的生命空间,给了我们生存基座和文化基座。一切文化的终极基准,人间是非的最后衡定,最终要看山河大地。说得准确点,就是看山河大地所能给予的生存许诺。

我长期从事石油新闻工作,“读书”和“走路”,几乎成了一种行为方式,一种生活常态。当我见缝插针在书的海洋里畅游,或者寻机游览海内外的山水风物时,慢慢发现,人类文明及历史名人留下的脚印,是文本文化走向生态文化的轨迹。生态文化就是山河文化。凭着对山河文化的兴趣和向往,我首先把目光投向历史名城、名胜古迹和或近或远的文明废墟,在那里感受文明之于人生、之于民族复兴的意义;然后赶往世界上最有文明重量的一角,体验人类文明曾经拥有的辉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当我站在五千年文明的河床上,诸多生命的文化创造常常让我激动不已。灿烂的文化风景都是顺着山河大地的“血脉”淌出来的。它们以独特的视角,创造了不同凡响的文化遗存,同时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中,体现出与其文化人格高度一致的使命和担当。山河大地以形、色、声的绝妙组合,尽情释放着意境美、情感美和哲理美,即使一座山、一条河、一棵树、一簇草,都有让人看不够的风景,赏不尽的气象,讲不完的故事。陆游“细雨骑驴入剑门”,顾炎武“常将《汉书》挂牛角”,说的就是他们在山水间找路的情形。我倒觉得,他们在诗意中找到的,是有故乡意义的文化记忆,是有依恋感和归属感的乡愁。文化是流动的历史,只有走在路上,才能找到生命的原乡。

我们生活在文化之中,其实文化是国际的。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又有不同的方向、不同的特质和不同的形式,中华文化不断地与其他文化邂逅、对话、碰撞、融合,既支撑中华民族,也具有世界意义。中外文化交流史表明,文化使人类摆脱了自然,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世界,每个生活在其中的人都是文化人。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于自觉自信和革新开放,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命题,也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支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五千年来,中华儿女生活在历史之中,历史所代表的时间之轴,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和人生记忆。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历史的民族”。就连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都承认,“历史必须从中华帝国说起,因为根据史书记载,中华帝国实在是一个最古老的国家”。皇皇二十四史,构成了绵延不断的时间谱系,王朝是兴是亡以此为镜鉴,人生是功是过以此为准绳。这样的历史书写着中国的灵魂,是中华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解码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重拾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执着与敬意,才能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发出继往开来、走向明天的声音。

历史是前人的百科全书,是前人各种知识、智慧与经验的总和。人生活在历史之中,但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我们通过思考和体验读懂了历史,获得了真知,才算完成了继承和超越的交替。《寻找文化原乡》这本散文集,是我在山河大地和历史经典中“找路”的笔记,是我体验山河文化的感悟,也是我从文化名人的角度来勾画历史与文化脉动,还原历史与文化演进而进行的探索。

我愿意带着读者走向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饱览泰山、庐山、三峡等名山大川的旖旎风光;我愿意带着读者游览岳阳楼、武侯祠和一个个历史文化遗迹,感受中华民族忠勇义行的浩然正气;我愿意带着读者走进西递、三坊七巷和北京的胡同,触摸那里的市井民情、原始活力和文化精髓;我愿意带着读者西出阳关,在西域最缺少文化的地带,看多民族、多文化怎样交融互鉴;我愿意带着读者到埃及去看金字塔和太阳神庙,沉思古埃及文明让人唏嘘、让人感叹的命运;我愿意带着读者到巴黎、佛罗伦萨、罗马旅行,看文艺复兴怎样打通人类心灵,揭开近代欧洲史的序幕;我愿意带着读者到特里尔瞻仰马克思故居,追寻游荡在欧洲的共产主义幽灵……历史是我们的一切。寓历史于长谈中,融文化于文章中,读之,就会有所感;思之,就会有所悟。

人是社会和历史的杰作。人民群众中的杰出人物占领了时代的制高点,是引领历史前进的旗帜。他们屹立在天地之间,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使命担当的超越性:超越他们的生存环境,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苦难苍生。艺术是他们生命的冲动表达,这表达又强化了他们生命的冲动。凭借民族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底蕴,他们不遗余力地为生存之境域、生活之境界赋形。唯有精神强悍者,才有更多的人生体验和精神记忆。老庄和孔孟,建造了中华民族最初的思想宫殿;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辛弃疾、曹雪芹、鲁迅、莫言等大师,用文学涵养人心人格,锻造民族意志,建构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品德;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索尔仁尼琴等作家,倡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为世界文学树起了不朽的丰碑……对于他们,我始终抱有崇高的敬意。当我向他们致敬的时候,似乎觉得,这敬意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怎么“致”都不过分。

散文是文学大餐中一道味美色艳的家常菜。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坦言:“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独特的文化和民族的风情,同时我的小说也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我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立足于写人,我想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和种族的、族群的局限。”散文和小说一样,也以“写人”为宗旨。但较之于小说,它与现实人生贴得更加紧密。凭借名山、名水、名城、名人的历史记忆,把文史哲熔于一炉,并注入作者的文化感悟和艺术表现力,或许更能传承家国情怀,彰显文化之美。归根结底,散文是以表达情感、开掘思想、创造美感、砥砺精神为使命的,如果这本书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启迪,实为一件幸事。

勉为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