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初见朱元璋
- 大明:开局锁定朱标,朱元璋慌了
- 江东赵括
- 2230字
- 2025-05-11 00:51:50
朱棣见状,忙奏道:“父皇,北方防务,事关大明安危,可否先命陆澜任职北平行都司,待完善防御体系后,再调回京师?”
朱标眉毛微蹙,欲出言争论。
朱元璋摆摆手,道:“尔等且先出去,唤陆澜觐见,朕见他之后,再作定夺。”
陆澜忐忑不安,跟在蒋瓛身后,走进雅间。
即将要见到“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的乞丐皇帝朱元璋,谁心里不紧张?
此人在尸山血海中突围而出,以严猛治国,以重典驭臣下,乃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铁血皇帝。
他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心跳。
“启奏陛下,陆指挥使带到。”
蒋瓛奏报,随即退下。
陆澜忙跪地行礼,声音颤抖:“臣陆澜,叩见陛下。”
朱元璋道:“起来回话。”
这是他第一次近距离见陆澜。
从外表看来,此子丰神俊朗,神光内敛,一副文弱书生模样,实意料不到,竟然如此才华横溢。
他阅人无数,此子数月的表现,不得不令他另眼相看。
陆澜起身,垂首静立,也偷偷看了看朱元璋。
朱元璋年近六旬,头发花白,目光锐利。
瘦削的面容上,带着一丝凝重。
恍惚间,陆澜感觉那目光,似乎穿透了自己的五脏六腑,让自己不寒而栗。
“陆指挥使,你为何要留在京师?”
朱元璋直奔主题,都是聪明人,不必遮遮掩掩。
陆澜深吸了一口气,让自己冷静下来,脑中在飞速转动。
这问题看似随意,却暗藏杀机。
此人疑心极重,显然对自己在京师的出现,心存疑虑。
务必在表露忠心的同时,将理由编得合情合理。
“禀陛下,臣本是凤阳府一个纨绔,在大婚当夜突然觉醒,心知不能再胡混下去,便前来京师,展现自己的能力。
幸得陛下恩荫,太子垂青,臣立誓为大明效命,无论派往何处,必尽心尽力。
然而,太子认为,大明立国二十一年,陛下殚精竭虑,天下大治,其作为储君,肩上重任如泰山压顶,觉得留臣在京师,可出谋划策,缓解压力,故让臣留在左右。
臣深感陛下知遇之恩,太子诚心以待,因而想留在京师,可时时聆听陛下教诲,亦能给太子分忧。”
朱元璋的脸色有所缓和。
他一向对太子的教育极为重视,对东宫的属官千挑万选,便是让太子身边,尽是能人贤者,利于太子成长。
此人留在京师,是为辅助太子,而且是应太子所求,倒也合情合理。
陆澜低着头,呼吸急促,手心冒汗,他不知道朱元璋对这答案,是否满意。
仿佛经过漫长的等待,才听到朱元璋说道:“甚好!日后好生辅佐太子!”
“臣遵旨!”
陆澜暗暗松了一口气,第一关算是过了。
“你想要获得什么官职?”
陆澜一听,心里不禁嘀咕,自己能做什么官,还不是你说了算?
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
就如后世应聘时,一路过关斩将,去到最后一关,单位领导面试,他问你想要多少薪水一样。
说任由公司安排,会被质疑不够自信,认不清自己的价值。
说高了,会被质疑不切实际,眼高手低。
说低了,会被质疑不敢面对挑战,或能力不足。
陆澜思考片刻,小心答道:
“臣对朝廷官职体系,不甚了解。依臣看来,官职高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可发挥臣之长处,能为陛下效劳,为太子分忧即可。”
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
两个问题,此子都回答到滴水不漏。
他随后问道:“你在京师有货铺、书场,还有大量作坊,在京为官,如何处理此等货殖?”
陆澜深知朱元璋极为痛恨贪官污吏,对于官员贪腐手段狠辣,自是担心自己在京师为官,会以权谋私。
陆家家大业大,陆澜对于京师的货铺、作坊,并不看重,而书场,更是结交太子的手段而已。
因而,他轻松回答:“臣若在京师为官,这些货铺、作坊,关停便是,免得落人口实。
至于书场,其本身只售卖门票,且一直亏损。臣想将其留下,晚上到此说书,可为陛下及太子,提供一处放松的场所。”
朱元璋摆摆手,道:“书场要保留,作坊也不可关停,当下兵部正在协调,合作生产军用灯具。至于货铺......”
他停顿一下,略为思量,道:“也不必关闭。货铺销售物品,便于民众,且与你之官职,并无利益关系。但你不可参与,需让族人操持。”
陆澜这才想起,他入狱前,兵部侍郎丁斌找过他,商讨合作生产军用灯具之事。
只因他对于合作,不太情愿,且丁斌又是李善长的外甥,恐怕牵涉其中,便敷衍了事。
皇上既然发话,他无话可说,道:“臣遵旨。”
“至于北方防务,燕王会与你联系,你需好生协助,不可怠慢!”
陆澜恭敬称是。
朱元璋凝视着陆澜,眼中闪过一丝寒意,道:“韩国公真有福气,竟招得如此一位有才华的孙女婿!”
陆澜暗吃一惊,这是试探吧?
还是逼自己表态?
他多次对太子等人说过,陆家要与李家决裂,太子欲留他任职东宫,必对朱元璋提及此事。
自己必须表明立场,方会得到信任。
他抬头道:“陆家与李家,虽同出定远,但臣对李家行径,十分不满,故而作出逃婚之举。”
朱元璋眉毛一挑:“详细道来。”
“臣自幼在凤阳府为非作歹,但李家之人,比臣恶毒十倍。大婚当夜,臣突然醒悟,李家鱼肉乡里,将来必受严惩!故臣逃婚至京师,便是欲与李家断绝关系。”
朱元璋看他说得理直气壮,不禁冷笑道:“在京期间,李家屡屡出手助你,又是为何?”
陆澜叹息一声,将李琰求李家出手之事,细细道出。
听罢,朱元璋直视陆澜,道:“李家竟有如此之人?倒是好眼光!那你如何处理陆家与李家的关系?”
陆澜语气坚定:“臣已与爷爷商议妥当,下月韩国公寿辰,臣会以孙女婿名义,回乡祝寿。到时,会向李家提出,解除婚约!”
不能再拖了,必须尽快作个了断。
此刻,他的脑海里,闪出了李琰贞静柔婉的样子,心中涌起一阵苦涩。
经过半天的接触,李琰竟已进入了他的心扉。
也许,因名分关系,二人内心早有牵绊,即便从未相见,但相见片刻,就宛若百年。
他竟心生不忍。
对她而言,这是极为残酷的决定,可是,为何她生在李家!
朱元璋脸色一沉:“不可!”
“为何不可?”
陆澜猝不及防,吃惊之下,脱口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