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我在城西租了间小公寓,把小雨的画挂在采光最好的那面墙上。她的速写本堆满了我的书架,而我开始尝试用文字填补那些空白页。
第一年是最难熬的。我养成了对着自画像说话的习惯,仿佛她真的能听见似的。我开始收集黑胶唱片,特别是她父亲喜欢的那种老式民谣。下雨天我会特意不打伞,感受雨水打在脸上的冰凉,假装那是她的问候。
第二年春天,我鼓起勇气联系了小雨的母亲。我们在小雨的墓前见面,她带来了一本相册——里面是小雨从小到大的照片。我这才知道,小雨六岁时就做过一次心脏手术。
“她从小就比别人脆弱,“她母亲摩挲着一张小雨穿着病号服的照片,“但她讨厌被特殊对待。上大学前医生就说她的心脏情况恶化了,但她坚持要过正常人的生活。“
“所以她一直知道...“
“知道自己的时间可能不多?是的。“她母亲合上相册,“遇见你之后,她第一次认真考虑做那个高风险手术。她说如果成功了,就能和你一起变老;如果失败了...至少她尝试过。“
我把脸埋进手掌,肩膀不受控制地颤抖。小雨母亲犹豫了一下,轻轻拍了拍我的背。
“她爱你,许晓阳。不是每个年轻人都懂得什么是爱,但她懂。“
第三年,我按照小雨的遗愿,将《未完成的肖像集》捐给了市立图书馆。馆长认出这是已故音乐老师林老师的女儿的作品,特意在艺术区设了一个小展柜。我去看过一次,发现有人在留言本上写道:“这些未完成的肖像比许多完整的作品更有生命力。“
第四年,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书名就叫《未完成的肖像》。出版社编辑建议我用更“积极“的标题,但我坚持己见。没想到诗集意外走红,尤其受到年轻读者的喜爱。有书评人写道:“这些诗歌里藏着一种近乎疼痛的真诚,让人想起自己生命中那些未能圆满的感情。“
第五年,我搬到了更大的公寓,但小雨的画始终挂在最显眼的位置。我开始接受一些大学和文学节的邀请,做关于青春与失去的讲座。每次我都会讲小雨的故事,但从不提她的名字,只称她为“一个教会我爱的女孩“。
第六年,一个心脏基金会联系到我,希望用小雨的自画像作为年度宣传活动的主题。我征得小雨母亲的同意后,将画作扫描件授权给他们使用。活动很成功,募集到的资金帮助了十几位心脏病患儿接受手术。
第七年,我在整理书房时,无意中又发现了那个铁盒。这些年我刻意避开它,但现在,我决定打开那封“只有当你想彻底放下我时“才能读的信。
信很短:
“亲爱的晓阳:
如果你正在读这封信,说明你已经准备好继续前进了。谢谢你爱过我,也谢谢你终于学会爱自己。
记住,最好的怀念不是停滞不前,而是活得足够精彩,让回忆成为力量而非枷锁。
现在,去淋一场雨吧,就像我们初遇那天一样。
永远爱你的,
小雨“
我将信贴在胸口,望向窗外——不知何时,外面已经下起了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