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泣别

狂风卷着硝烟掠过残破的城墙,萧昭仪蜷缩在绣着金线的绸缎被中,却仍止不住颤抖。

远处传来的战鼓声像沉重的石块,一下又一下砸在她心上。

“报——苍梧铁骑已过雁门关!“侍卫的嘶吼穿透宫墙。

萧昭仪的母亲德妃猛地掀开珠帘,玉簪上的东珠在剧烈晃动中滚落。

“快带公主去密道!“德妃的声音带着哭腔,指尖死死攥着萧昭仪的手腕。

就在这时,东宫方向突然腾起冲天火光。

萧昭仪挣脱母亲的手,赤足踩过冰凉的青砖狂奔而去。

浓烟中,她看见十六岁的太子萧凛身披铠甲,正挥舞长剑迎敌。

“昭仪快走!“萧凛的声音被箭矢破空声撕碎。

他的银白铠甲溅满鲜血,发冠歪斜,却仍挡在东宫门前,宛如一尊巍峨的战神。

萧昭仪被乳母死死抱住时,正看见一支狼牙箭擦着萧凛的耳畔飞过,钉入身后的朱漆大门。

御书房内传来瓷器碎裂的声响。

萧昭仪挣扎着回头,透过门缝看见父皇将奏折摔在地上,龙袍下摆沾满泥污:“朕的二十万大军,竟挡不住苍梧五万骑兵!“

“陛下,唯有和亲或质子......“丞相的声音带着颤音。

萧昭仪突然用力咬开乳母的手腕,铁锈味在齿间蔓延。

跌撞扑进御书房时,正见父皇将密报摔得粉碎。

“五万骑兵就逼到城下?“皇帝酒气熏天的嘶吼震落冠冕珠玉,猩红着眼扫过殿内众人,“立刻拟旨——送太子为质!“

“陛下!太子乃储君......“丞相话音未落。

“储君能挡苍梧弯刀?能换朕的命?“皇帝踹翻案几,墨迹淋漓的《平寇策》飘落在萧昭仪脚边,原封未动。

她死死抱住父皇大腿,哭喊着愿替兄长,却被一脚踹开:“滚!“

当夜,东宫方向传来萧凛的怒吼与兵器交鸣。

萧昭仪蜷缩在密道,数着更鼓声,直到母亲的尖叫戛然而止。

“母亲…”

三日后,苍梧铁骑踏碎宫门。

萧昭仪攥着硬糖糕,看着萧凛被铁链牵出——那曾戴过玉冠的头颅,如今套着苍梧铁盔。

桂花香里,萧凛望着龙椅上缩成一团的父皇,终于懂得:在帝王眼里,儿子的命,不过是换取苟活的筹码。

“停下!”侍卫的呵斥被马蹄声碾碎。

萧凛从辇车迈出的瞬间,素色常服在风中扬起——他束发的玉冠突然被苍梧王扯下。

珠玉散落的脆响惊飞了树梢的麻雀,萧昭仪的糖糕也摔在地上。

“哥哥!”她冲过去时,正看见萧凛单膝跪地,额角的血珠滴在青石板上。

“大胤的太子,该有个质子的样子。”苍梧王的笑声像砂纸摩擦,“即日起,你便随本王去苍梧国,何时大胤还清债务......”

“不许碰他!”萧昭仪扑到萧凛身前,仰起脸怒视苍梧王,“父皇会派人救我们的!”

苍梧王刀锋抵住她脖颈,冰凉的触感让萧昭仪浑身僵硬:“小丫头片子,信不信本王......”

“陛下有旨!”尖锐的嗓音刺破凝滞的空气。

萧昭仪转头,看见父皇站在宫墙阴影里,龙袍在风中猎猎作响。

他的面容隐在阴影中,唯有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送太子......启程。”

萧凛起身,将地上的一块硬糖糕放入嘴,缓缓整理衣衫,他将玉冠重新戴好,尽管冠上的明珠已碎了两颗。

“昭仪,听话。“他深深地看了妹妹一眼,“等我回来。“

宫门前,苍梧使者骑在高头大马上,满脸不耐烦。

萧凛被带上马车时,萧昭仪追在车后,手中紧握着一块从东宫偷出的玉佩。

“哥哥!“她喊道,“我会等你,我会变强,一定会救你回来!“

马车缓缓启动,车轮碾过青石板,发出沉闷的声响。

萧昭仪站在宫门前,秋风撩动她的发丝。

望着远去的车队,她第一次明白,在权力与战争面前,亲情竟如此脆弱。

而她,绝不能再坐以待毙。

萧昭仪盯着地上剩余的硬糖糕,狠狠吃了下去。

望着远去的车队,萧昭仪在宫门前呆立许久,直到寒风灌进衣领,她才打了个哆嗦,缓缓转身往回走。

一路上,宫人们见了她,都行色匆匆地避开。

往日里恭敬的问候声也消失不见,只剩下她踩在石板路上的脚步声,孤寂又沉重。

回到寝宫,贴身宫女翠儿迎上来,眼眶泛红,小声唤着:“公主,您可算回来了。”

“母亲的下落呢?”

“未曾找到…”

“但是公主您的乳母留下一封德妃的书信。”

“莫寻我,活下去!”

“确实是公主您母亲的手写信”

萧昭仪仿若未闻,径直走到妆台前坐下。

“母亲定是找到了活着的出路”

看着铜镜中那张稚气未脱却满是泪痕的脸,抬手轻轻擦去眼角的残泪,声音干涩:“翠儿,去把我的笔墨拿来。”

翠儿虽满心疑惑,却也不敢多问,赶忙取来笔墨。

萧昭仪铺开宣纸,握着笔的手微微颤抖,好一会儿,才在纸上写下“变强”二字。

她盯着这两个字,眼神逐渐坚定,转头看向翠儿,问道:“翠儿,你说,这宫中可有藏书丰富的地方,能让我知晓治国、行军、谋略之事?”

翠儿想了想,犹豫道:“公主,听闻皇家藏书阁藏书万卷,各类书籍应有尽有,只是……”

“只是什么?”萧昭仪追问道。

翠儿咬了咬嘴唇,小声说:“只是那藏书阁由禁军严加看守,除了皇上、太子以及几位大学士,等闲人等不得入内。”

萧昭仪眉头微皱,沉思片刻后,突然眼前一亮,说道:“我记得,平日里替我授课的李大学士,常去藏书阁借阅书籍。”

“翠儿,明日你去寻李大学士,就说我想向他借阅几本关于治国理政和兵法谋略的书籍,就说……就说我想替父皇分忧。”翠儿连忙点头应下。

第二日,翠儿按照萧昭仪的吩咐去找李大学士。

李大学士听闻公主所求,不禁有些诧异,但又念及公主一片孝心,便答应帮忙。

不多时,李大学士带着几本厚重的书籍来到萧昭仪的寝宫。

萧昭仪迎上去,恭敬地行了一礼:“多谢李大学士。”

李大学士看着眼前稚嫩却眼神坚定的公主,忍不住叹了口气,语重心长地说:“公主,这些书晦涩难懂,您若有疑问,可随时来问老夫。”

“只是……公主为何突然对这些书籍感兴趣?”

萧昭仪抬眸,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李大学士,我虽小,但也知国难当头。太子哥哥为了大胤去当质子,我不能袖手旁观。”

“我要学习这些知识,将来定要让大胤重振雄风,接回哥哥!”

李大学士闻言,心中大为震撼,不禁对眼前的公主刮目相看,连连点头:“公主有此志向,实乃大胤之幸。”

待李大学士离开后,萧昭仪迫不及待地翻开书籍,想要变得强大。

书中那些复杂的治国方略、精妙的兵法计谋,让她时而眉头紧皱,时而若有所思。

遇到不懂之处,她便细细标记,准备下次向李大学士请教。

日子一天天过去,萧昭仪每日除了学习宫中的礼仪规矩,便是研读这些书籍,常常废寝忘食。

翠儿看着日渐消瘦的公主,心疼不已:“公主,您歇一歇吧,这样日夜苦读,身子会吃不消的。”

萧昭仪却只是摇摇头,目光从未离开过手中的书卷,轻声说:“翠儿,我没时间休息,每多学一分,将来救哥哥的把握便多一分。”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萧昭仪正秉烛夜读,突然听到窗外传来一阵轻微的响动。

她警惕地放下手中的书,起身走到窗边。

刚要掀开窗帘查看,却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从窗外传来:“公主,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