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勤劳的颜祖

随着颜祖三人的敲门问候。

何冠昌眉开眼笑,直接起身相迎,而秘书林瑜则是立刻动手泡茶。

“阿祖~”

“小嘉,许小姐~”

“这边坐~”

快速的走完一番流程后。

办公室里,颜祖便与许安华和张爱嘉,在何冠昌的主动开口问询之下,说起了新戏。

那一瞬间。

从颜祖的口里,听闻到“新戏”两个字后。

何冠昌直接便是一个愣神,心底那叫一个情绪齐涌,飘乎乎而荡漾,满心的愉悦和畅然,感动到几欲泪目。

带着无比欣慰的神情和眼神,感动滴望着颜祖,径直点头道。

“要拍新戏啊,好,阿祖,没问题……”

控制情绪间,应声却也还是那么的迅速和肯定,生怕颜祖这边又改变主意咯。

横空出世的天才,一飞冲天的奇迹,嘉禾这边并不是没有。

相反,单纯以香江影坛近十年为范畴,嘉禾便是那个最为夸张和恐怖的天才摇篮,且没有任何人会反对。

在1970年的4月份,在好莱坞混的并不如意,得不到什么好机会的李小龙,回到香江散心。

在TVB的《欢乐今宵》上,接受当时的主持人许贯文访问。

这次节目也是七十年代香江影坛两代王者之间的初次会面。

而后,便到了邵氏与李小龙商谈合作阶段。

李小龙提出了一万美金一部戏的片酬,且有权修改剧本,并参与电影的具体创作。

而邵大亨自然也是不可能同意这个要求。

参与创作的这个条件暂且按下不表,片酬方面先放放血再说。

邵大亨大手一挥,开始讨价还价,先砍一半,再砍一半,最后再抹个“小”尾巴。

也就是10000美金→5000美金→2500美金→2000美金。

毫无疑问,合作就此告吹,双方不欢而散。

而在这个时候,嘉禾的邹闻怀等人果断出手了,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迅速与李小龙达成合作,以一万五千美金的片酬与李小龙签下了两部电影的片约。

然后,便迎来了丰收的季节。

71年的《唐山大兄》,72年的《精武门》和《猛龙过江》,再到73年的《龙争虎斗》。

而在李小龙意外逝世后。

稍微沉寂了大半年的嘉禾,便再一次出手,从邵大亨那边捡来了香江影坛的又一个票房之王——许贯文。

但相比于创作欲望较为强烈,相当有斗争心,时刻想着打回好莱坞,上演了“莫欺少年穷”和“三年之约”戏码的李小龙。

许贯文这个第二代的影坛王者。

让邹闻怀和何冠昌等人在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又很是难受和无奈,着急到不行,

因为相比于其他的那些大导演,许贯文拍电影实在是太慢了。

在74年的《鬼马双星》之后,创作《天才与白痴》用了将近一年,创作《半斤八两》用了一年零四个月,创作《卖身契》用了整整两年。

许贯文一出手就是票房年冠,战绩堪称豪华。

所有人都知道,许贯文就是一只稀世金蟾蜍,只要拍电影那就是能赚钱。

但问题呢?

隔壁楚源楚大师,一年四、五部戏甚至就是常态。

而许贯文这边,自从74年与嘉禾展开合作后,将近五年的时间里,一共也就拍了四部戏。

每次听到许贯文说“要闭关”、“别慌别急”、“再等等”、“明年再说”、“后年应该能上”、“剧本还没写好呢”……

邹闻怀和何冠昌直接就戴上痛苦面具了。

倒不是什么埋怨,只是单纯的难受和想哭,单纯的想静静。

……

而现在。

仿佛是场景重现一般。

一如当初,先捡李小龙,后捡许贯文,嘉禾又从邵氏那里,意外“捡”到了颜祖。

一如当初,天才妖星,横空出世。

第一部电影便是堪称奇迹的《鬼打鬼》,上映之后直接闪耀震撼了整个香江影坛,狂砍下了526万港币的恐怖票房。

新人、处女作、十八岁、自编自导……

再加上那个该死的东方日报,在之前就提及过的‘第二个许贯文’的说法。

何冠昌似是染上了一丢丢的“PTSD”一般,这几天是忍不住的联想乱想。

想着颜祖会不会也跟许贯文一样,拍一部戏之后就搞闭关,怎么催都没有用。

甚至连一年一部戏这个最低限度的节奏都保持不了。

而此刻。

时隔数日,颜祖一相约,便给了他一个泪目的答案。

新戏什么的,根本不用催,直接上马好吧,甚至还带来了许安华和张爱嘉。

如此勤劳的颜祖,让何冠昌无比感怀和欣慰。

……

“来~”

“阿祖,饮茶~”

“何先生,请~”

相对而坐的两人,互相眯眼一笑,执杯示意,浅饮细品。

随后。

何冠昌的笑眼,又看了看许安华和张爱嘉,笑问道。

“你们这是怎么凑到一起了?”

“新戏还一起做。”

张爱嘉一如既往地直接和无所谓,端着茶杯轻抿了一口,回道。

“比高散了。”

“我现在手里也没多少钱了。”

“再加上这次的戏,又想要个好剧本和好档期,索性便找上阿祖一起合作咯。”

“比高散了……”

闻言,何冠昌微微一顿,随即无奈道。

“你这丫头……”

摇了摇头,点到为止。

有些东西旁人是不好说的,何冠昌索性转开了话题,问道。

“这次的新戏,你们是怎么个合作法?”

聊到了新戏,自然也就是直入主题了。

颜祖从包里拿出了一份《撞到正》的筹拍计划书,以及之前便做好的电影剧本,递给了何冠昌,笑道。

“这次的《撞到正》呢。”

“还是想请何先生这边,在制片人那栏里挂个名字。”

“导演方面呢。”

“是我和阿华姐一起,联合执导。”

“女主角由嘉姐来,顺便也试试做个制片人,学习尝试一下。”

一边听着颜祖的阐述,何冠昌一边看向了手上的剧本。

翻开白纸护封。

何冠昌知道,这是颜祖写剧本的小习惯,用一张纯白纸做书皮护封,《鬼打鬼》的时候也是这般。

护封后的真正封面上,映入眼帘的是新戏的名字和三个人名。

———《撞到正》(小姐撞到鬼)

—————by

—————颜祖

—(策划:颜祖,许安华,张爱嘉)

这个时候的香江电影,有些电影的名字在后来人看来会有些奇特,这其实是因为文化特性的因素。

例如这部《撞到正》。

例如程龙还在罗唯麾下时拍的那部《点只功夫咁简单》,又例如什么《锡晒你》和《点指兵兵》之类的。

在粤语白话的语境下,“撞到正”主要是有两个含义。

第一是“就这么巧”或“刚好”,第二是“撞到鬼”或“见鬼”。

拆分开来的话,“撞到”是偶然碰上、意外遭遇,“正”在刚好之余,也有隐指“正邪”中的邪祟之意。

所以,搭配上港岛本土的“撞邪”等民俗文化。

“撞到正”这个电影名字,直接便点出了电影的核心看点之一,即戏班在岛上不断遭遇灵异事件,招惹到了鬼魂,撞了邪。

然而还有一个“喜剧”标签也是明晃晃的。

这就让走进电影院的观众,在有一个基底的情况下,享受到更胜一筹的喜剧效果。

惊悚部分拉低情绪,喜剧部分拉升情绪,达到迸发的效果,反复拉扯,愉悦观众。

两者合二为一,巧妙融合在一起。

这就是所谓的喜剧+鬼片。

至少在当下的这个时间节点,香江观众是非常吃这一套的,因为这很“新”,一点儿都不老套厌烦。

原时空中,《撞到正》在五月下旬的冷档上映,奇迹般的拿到了359.7万港币的票房,位列1980年度票房排行榜的第八名,便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