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科举之路

第二章:科举之路

壹·葛衣渡湘水

咸亨三年春,十七岁的张九龄背负竹箧,牵着老驴踏上梅关古道。葛布衣衫被山风掀起,露出内襟绣着的三朵木棉——母亲临行前的针脚,针针指向长安。驴背上捆着的竹筒里,装着他在宝林寺抄录的《诗经》和《楚辞》,还有未干透的《感遇诗》草稿。

湘江渡口,艄公用竹篙点破雾气:“曲江来的小子,又要去长安赶考?“张九龄望着江心被晨雾吞没的青舟,想起父亲病榻前的嘱托:“科举是寒门的云梯,但莫忘了岭南的梅香。“他解下腰间玉珮投入江中:“若不能为天下士,此生不渡湘水归。“

贰·长安诗壁

长安崇仁坊的书肆前,张九龄用指尖摩挲着《张子寿感遇诗》拓本。昨日礼部侍郎的赞语“风骨峻峭,直追建安“尚留余温,可书肆掌柜却将他的诗贴在了王维《桃源行》的残页旁。暮色中,他望着诗壁上密密麻麻的姓名,用炭笔在墙角写下:“草木有本心,不求闻达亦葳蕤。“

叁·寒灯校书郎

开元六年春闱,张九龄以岭南贡士之姿夺下榜眼。授官仪式上,他被安排校勘《群书四录》残卷。当值夜班时,他借着铜灯余烬校对《文选》,突然发现李善注中遗漏的《楚辞》典故。挑破指尖以血为墨,他在书页空白处补全注释,血痕蜿蜒如曲江春水。

肆·御前改诗

中秋夜宴,玄宗命群臣以“月“为题赋诗。张九龄呈上的《望月怀远》被内侍误作普通诗卷,侍立在姚崇身后的他,突然听见天子朗声念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满殿珠翠皆暗,唯有玄宗案前的白玉盘映着月光流转:“张九龄的月亮,比朕的玉盘更圆。“

伍·谏言折翼

次年春闱,张九龄上疏主张“以诗取士“,却被主考官钱惟演斥为“岭南书生不知实务“。醉酒归途,他撞见街头卖诗的盲女,其吟唱的正是他的《赋得自君之出矣》。月光下,盲女指尖划过诗笺,泪水打湿了“思君如满月“的句子。张九龄突然明白:诗可照寒士,亦能暖众生。

---

章节亮点解析

1.科举制度的双面性:通过张九龄在长安诗壁的际遇,展现盛唐文坛的等级秩序,既肯定科举打破门第的意义,亦揭示文化权力的隐性壁垒。

2.诗意生存策略:以“御前改诗“场景呈现张九龄如何将个人才情转化为政治资本,其诗句因天子青睐而获得超拔地位,暗喻文字如何在权力场域中被重新赋值。

3.岭南与长安的镜像:湘水玉珮、曲江春水、盲女泪痕等意象构建南北对话,既是他者化的身份焦虑,亦是文化认同的诗意和解。

4.文献再造实验:校勘《文选》时以血补注的细节,既忠实于张九龄“精通典籍“的史实,又通过身体书写重构知识生产场景,使学术劳作具备史诗质感。

---

此章以“渡江-入京-校书-面圣-挫败“的环形结构,展现张九龄从地方精英到帝国文官的蜕变。“海上生明月“的高光时刻与“谏言被斥“的落差,形成盛唐文人心性淬炼的隐喻。下章“初入朝堂“将聚焦张九龄与姚崇的权力博弈,揭示贤相之路的荆棘与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