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宋恭帝皈依佛门 二
可以肯定,赵显在北京的幽禁生活是枯燥而单调的,而他被俘后的历史记载又十分的少,只有些零零散散。据记载,1282年,赵显已经12岁,从北京被遣送到上都开平生活了6年。1288年,忽必烈“赐瀛国公赵显钞百锭”。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逐渐成年的赵显开始为自己的命运担忧,毕竟自己的身份太敏感。年满18岁的赵显主动上书,请求出家为僧。对于赵显这样的要求,忽必烈非常高兴,他把赵显安排到西藏日喀则的萨迦寺,元朝信奉藏传佛教,萨迦寺是元朝的皇家寺院。把赵显安排到这里,也是为了更好地监视赵显。
赵显出家后,全皇后也出家为尼。一对母子都皈依佛门,从此骨肉分离,天各一方。
赵显逐步成为一位著名的高僧,被称为合尊法师,赵显在藏佛界崭露头角,成为把汉文佛典译成藏文的翻译家,并且还担任过萨迦大寺的总持,成为当时西藏的佛学大师。
在元朝统治时期,法师们是可以娶妻生子的。历史上那个著名的女人罕禄鲁氏出现了。这个女人在西藏呆了几个月,与赵显讨教过佛学典章。后来有了身孕。
这时元朝的周王和世剌路过大佛寺上香,与赵显畅聊一番后,这位王爷看上了罕禄鲁氏。
罕禄鲁氏应该颇有姿色,周王依靠自己的权力,威胁赵显把这个女人让给自己。赵显不得不从命,最终,罕禄鲁氏跟随了周王,并且很快生下了妥欢贴睦尔。
因为元明宗没有儿子,周王把妥欢贴睦尔过继给元明宗为养子。元明宗去世之后,妥欢贴睦尔当了皇帝,也就是元朝历史上著名的元顺帝。
元顺帝的母亲当然是罕禄鲁氏,但父亲究竟是谁,不排除是赵显的可能性。
公元1323年,宋恭帝结束了他的喇嘛生活,也结束了他47年的俘虏生活,这一年他54岁了。算下来,他在西藏定居了35年,其间再也没有踏入过中原那片魂牵梦绕的江南故乡!
三十五个春夏秋冬,在混合着雪水的清甜和酥油的暗香的土石寺院里,在星月流逝不见异同的诵经日程里,故国的回忆是否会偶尔袭上心头?是否一如当年李后主凭栏小楼“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怅然潇凉?是否一如先祖宋徽宗赵佶在五国城独覆冰雪“踏花归去马蹄香”之黯然追忆?当年幽禁李后主的宋太祖宋太宗可曾料到他们的子孙竟然也有此归宿?一个在北海风霜,一个在西藏诵经?莫不是冥冥中李后主的刻意之为?高山峻岭的喇嘛寺庙里,席地端坐的僧侣,可知当年西湖的荷叶,临安的梅花?可知在哪一座寺院的油灯下捻动佛珠的母亲,是不是真的被青藏高原的寒风吹散不知去向了呢?
却说元顺帝的生活非常荒淫,由于治国无术,各种问题挤压,最终激起了红巾军起义。红巾军的起义规模很大,朱元璋就是其中的一部。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同时大举北伐。得知明朝军队即将兵临城下,元顺帝带着后妃们逃往上都。朱元璋遣使招降他,顺帝作《答明主》一首,诗曰:
金陵使者渡江来,
万里风烟一道开。
王气有时还自息,
圣恩无处不昭回。
信知海内归明主,
亦喜江南有俊才。
归去诚心烦为说,
春风先到凤凰台。
后来朱元璋就让元顺帝存于大漠,并不打算剿灭他。
更加可笑的是:元顺帝逃往上都时,他的第三福晋洪吉喇氏当时有孕在身,不便行走,于是被遗弃宫中。朱元璋被此妃子的容颜所动,不仅将她册封为妃,还让她顺利地生下腹中胎儿,即朱棣。
明朝官方档案《南太常寺志》中也提出“懿文皇太子及秦、晋二王皆皇后所生,成祖则碽妃生”后来碽妃因为得罪朱元璋被赐以铁裙之刑。
“铁裙刑”是中国古代男人惩罚不忠女人的一种酷刑:将铁片做成刑具,形如裙子,逼犯人穿到身上,然后把“裙子”放在火上烘烤。刑具受热,犯人的皮肉如被烙铁烙,其惨状不言而喻,结果可想而知。
朱元璋晚年杀人无数且无常,只要不开心,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朱元璋残酷处死。据说一个宫女在一场聚会休息时,与一个太监聊天,很开心。朱元璋看到了,认为这个宫女侍奉自已时一脸苦色,却跟一个太监聊得笑靥如花,于是朱元璋命令那个太监活活打死了那个宫女,弃尸荒野。
按理碽妃被处死,朱棣应该不可能活着。可是马皇后看到朱棣后非常喜爱,就将他认做自己的儿子。当真如此,马皇后的“孝慈”封号真的是名副其实。
朱元璋是性情中人,一言不合就爱弄权解气。相传,有人举报称参军郭景祥的儿子“持矟欲杀父”。如此大逆不道,朱元璋听了之后立马要诛杀此人。好在马皇后及时出面劝阻:“吏言恐不实,况老郭止一子,杀之不实则枉矣,又绝其后。”
经调查,举报纯属诬告,这才避免了一桩冤案的发生。事后,朱元璋悻悻说道:“非汝见之明,吾几杀其子矣。”
后来,太子的老师宋濂被牵扯进“胡惟庸案”,朱元璋向他举起了屠刀。马皇后表示反对:“民间延一师,尚始终不忘恭敬,宋先生亲教太子诸王,岂忍杀之!且宋先生家居,宁知朝廷事耶?”几番苦口婆心的劝导之后,朱元璋才免了宋濂的死罪。
马皇后的性善德贤,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丈夫朱元璋暴虐滥杀的性格缺点。
可惜这位贤内助寿命不是很长。洪武十五年(1382)八月,马皇后病情加重,弥留之际仍不忘劝谏丈夫:“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
一代贤后,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考虑帮衬丈夫。马皇后去世后,所以朱元璋给发妻加封了一个倍加尊崇的谥号——“孝慈皇后”。
即便是人人高呼万岁,但朱元璋心里很清楚,那不过是逢场作戏的恭维话。
建文元年(1399),看着尾大不掉的藩王叔叔们,刚刚上台的建文帝朱允炆很忧心,于是借行为不端之罪名,削掉了几个有问题的藩王。燕王朱棣很明白,这个侄儿不把叔叔们都整垮是不会罢休的,遂先下手为强,打着“清君侧”的名义与大侄子开撕,史称“靖难之役”。
朱棣后来抢了建文帝的皇位。为了向世人表明自己夺取皇位是正当行为,朱棣命史官篡改历史,将一切明史资料都改成自己的亲生母亲是马皇后,而不是碽妃,甚至将其从历史上抹除,从而增加自己皇位的合理性。
朱棣既然知道自己的生母是“碽氏”,为什么又要隐瞒呢?朱棣这么做的原因主要就是做政治宣传。朱棣和李世民一样,自己坐上皇位后,无论多么努力,成就多么巨大,自己身上都有一个洗不去的污点,那就是篡位。
其实只要你成功了,你母亲是碽妃也好,是马皇后也好,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南京明孝陵享殿中供奉太祖朱元璋和他的妻妾序位排列,除太祖与马皇后正面而坐外,在东面西向的有李淑妃等20多位,而西面东向的只有碽妃一人。于是有人认为:朱棣当了皇帝,为着将自己说成是正宫娘娘所生,故不得不在公开场合认他人之母为母,而把自己的生母碽妃隐瞒起来;但是祭享她们的时候,又偷偷给生母与众妃不同的待遇,以便使生母在冥冥之中悄悄领会“母以子贵”的殊荣。
明末大臣钱谦益、李清利曾在元旦祭祀明孝陵时,借机打开孝陵的寝宫,竟发现宫内布局和《南太常寺志》的记载一模一样。这大大提高了《南太常寺志》的可信度。
后人普遍认为“朱棣强认马皇后为母亲,而将自己的生身母亲弃之不认。”其实朱棣并不是个嫌弃生母的皇帝。据说被称为“天下第一塔”的“大报恩寺琉璃宝塔”和“大报恩寺”,虽然名义上是为马皇后所建,但实则上朱棣是为自己的生母碽妃建造的。
据说“大报恩寺”平日大门紧闭,老百姓不能随便进去,谁也不知道里面到底供奉着什么,而且在朱棣当了皇帝以后的二百多年间,外人从来不知道里面的秘密。直到清军入关明朝灭亡,这座大殿才被人打开——原来里面供奉的就是“碽氏”的牌位。
秘密从此被揭开——朱棣修大报恩寺,原来就是想报“生母碽氏”的生育之恩。
野史历来备受争议,不过仔细看,元顺帝还真像宋帝,朱棣也象元顺帝。
如果是这样,你不要悲哀,朱棣是元顺帝的儿子,赵显的孙子。朱家的天下就是赵家的天下。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