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东西方制度不同

偌大的剪辑室内吵吵闹闹,一群人各抒己见,一时间难以定下。

过了一会儿,曾茂军开口了,“江导,你是导演,说说想法呗。”

江航一直没开口,这会儿被点名了,突然反应过来,随即笑着道:“刚刚我在想,什么时候咱们国产电影能不怕好莱坞大片,甚至让对方给我们让档期就好了。”

“哈哈。”

在大家听来这就是玩笑话,甚至有人心里暗自嘀咕江航脑子糊涂了,这种不着边际的话也能说出来。

“开个玩笑。”江航摆摆手,“六月份有个节日,不过一向是动画片的领域,好莱坞动画电影《狮子王》就在这个档期,同时期还有《加勒比海盗3》,想来响起还是放在暑期档吧。”

“可…”

看到有人想反驳,江航继续补充道:“七月底到八月中旬,中间有大半个月的时间,虽说不能完全避开好莱坞大片,不过想来也够了。”

众人又商量一会儿,眼看着没有好档期,只能按照江航的意思定下暑期档。

虽说距离上映还有三四个月,但前期工作已经可以开始了。

散会后,大家分头做准备,宁昊则是拉着一张脸,意思不言而喻。

“行了,王总那边我来打电话解释。”

“怎么解释,还不是临时变卦嘛。”性子直的宁昊这会儿还没学会妥协,对于这种事有些看不惯。

“事前又没答应,算什么临时变卦,再说哪怕这次不行,之后再找机会合作呗。”江航幽幽的来了句。

“之后是之后,曾总也真是的,就不能直接拒了?当着韩总的面说这事,生怕别人不知道万达投资了一部电影……”

“行了、行了,只是先让对方看看,成不成还不一定呢,国内又不是好莱坞那种制度,要是中影给的条件不行,直接拒了呗。”

说起好莱坞制度,自然是制片人中心制,这点和华夏不同。

原因很简单,一来是好莱坞电影体系经过漫长的时间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标准化、工业化,换句话说哪怕没有剧本、导演,人家凭借一帮电影从业者搭配几个演员也能拍出一部部作品。

二来就是当初的《天堂之门》把联艺搞破产之后,好莱坞资本公司慢慢的把最终剪辑权利收了回来。

此时的好莱坞,除了独立导演之外,也只有斯皮尔伯格、卢卡斯和卡梅隆等少数几人才有终剪权,包括后来的诺兰等人,也是晋升为资本之后才拥有了这项权利。

想到这,江航有些感慨,难怪卡梅隆会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说出那句我是世界之王,换种思维来想,历届奥斯卡最佳导演获得者,可能大多都不是实至名归,因为他们压根参与不了电影的剪辑。

当然了,这种模式谈不上好坏,它只是时代发展中好莱坞资本做出的最优选择。

对此,资本家自然觉得很正确,因为天知道把终剪权交给导演们,最终会剪辑成什么鬼东西出来,说不定好莱坞都会因此倒闭。

而大量的导演们则是怨声载道,毕竟拍出电影的导演不能参与剪辑,就像一幅画没有了灵魂一样。

可好莱坞资本哪里会管他们的死活,毕竟导演们是艺术家,而艺术家总会和常人脑回路不同。

既然如此,资本家自然想到了为什么不让了解市场、了解观众需求的人去负责剪辑呢?

最起码,他们懂得观众喜欢看什么。

最终,好莱坞电影逐渐变得越来越没有灵魂,千禧年之前欧美经典电影层出不穷,而之后则是反复吃老套路,创新越来越少。

包括被全球影迷奉为神作的《阿凡达》,抛开特效来说,剧情简直垃圾的要死。

别说和《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相比,江航觉得“它”在剧情上,甚至比不上《猫和老鼠》。

嗯,这么说有点太抬举《阿凡达》了,“它”可能比不上《熊出没》!!!

………

三月份上映的电影中就有《图雅婚事》,还是那句话,能斩获大奖的作品不一定卖座。

更别说这个月除了好莱坞电影,南韩的《汉江怪物》上映时间也仅仅只与《图雅婚事》隔离一天。

果然,首周末三天《图雅婚事》票房还没到一百万。

而之后的《汉江怪物》和《通天塔》首周末三天均斩获千万票房,两者相差十倍。

金熊奖导演王全安接受采访倒是显得很淡定,表示此前已经有预料。

江航和宁昊抽空去看了遍,不得不说能拿下欧洲三大的电影自然有其独到之处。

“确实有水平,要让我现在拍这种题材,估计达不到这种效果。”出了电影院,宁昊感慨上了。

“网上的评论很好,但票房太低了。”

“人家又不指望票房,拍出来就是拿到电影节的,就跟贾樟柯和王小帅、娄业那群人一样。”

“说的也是。”江航点点头,同时心里觉得还是先搞商业片是对的,这种现实文字题材在票房这块太折磨人了。

央台定制剧,《宝莲灯前传》正式在圈里开始试镜,当然一部分核心角色已经订好了,现在差的角色不多了。

因为苏畅拍过《宝莲灯》,江航还特意看了一下报道,结果没发现有苏畅的名字。

为此,江航还特意问了问李严才知道,原来去年《鹿鼎记》杀青,苏畅紧接着拍完《源代码》后,就接了另一部女一号的电视剧,题材脑洞大开的《魔幻手机》,并且用的还是《宝莲灯》的那套班底。

“傻妞。”江航脑海里突然浮现出这个形象。

用了一个多星期,《源代码》终于通过首轮审核拿到了龙标。

中影那边肯定要去一趟,宁昊选择和江航一起。

原本《源代码》的宣发大概率会由光线来做,现在中影插了一脚,而刚刚拿到了《石头》票房分账的宁昊和江航,又准备自己出大头以云盛影视的名字投资宁昊下一部新电影。

万达和光线双方也有意向投资宁昊新电影,再牵扯到这两家公司都帮过他俩,其中的人情、利益往来错综复杂。

不得不说,娱乐圈确实是个大染缸,不只是明星艺人容易沦陷,包括一些资本有时候也不得不做出妥协。

距离上次过来中影又是好几个月过去,作为国内最大的电影企业,每天过来拉投资的人多不胜数。

门口、接待室人满为患,年轻的、年龄大的,男男女女似乎都抱着期待,希望能拉到一笔资金,拍出一部一炮而红的作品。

甚至于有些人就是过来打秋风的,毕竟上面每年都有大笔扶持资金,一旦拿到随便立个项目,多多少少能捞点。

对于这种人,包括中影工作人员在内也不待见,奈何不能打不能骂,只能任由他们了。

江航和宁昊俩人这次的待遇提高不少,一进门就有秘书专门接待,惹得不少老头老太太频频看过来。

“韩总正在开会,两位导演稍等一会儿。”接待室内,秘书端上茶水笑着说道。

“好的。”

楼上的会议室里,此时韩三评正在和港岛导演吴宇森、制片人张家振等人,聚在一起商量《赤壁》筹备事宜。

作为华语电影历史上投资最大,由中影主投,联合华艺、索尼、橙天、美国艾迴等公司共同出品的史诗级大制作,《赤壁》可谓是目前韩三评手头里最重要的事,没有之一。

“韩总,剧本这块修改了十几遍,目前看来应该没什么问题了。”会议桌靠前面的最左侧,吴宇森手握着茶杯,一字一顿的说着。

《赤壁之战》作为家喻户晓的古代战役,其流传下来的的故事一直是观众非常期待的,不只是国内,包括日韩、东南亚各地区许多人也了解大概的内容。

相比于三国中的其他战役,赤壁之战之所以如此出名,自然是因为它的精彩程度。

几方势力尽数参战,南北谋士、武将汇聚一堂,诞生的历史典故多不胜数,能够与之相比的也只有虎牢关之战了。

为了让《赤壁》故事得到国内外观众的共同认可,导演吴宇森陆续邀请了陈汗、郭筝、盛和煜等多位著名编剧修改剧本,十易其稿,历时四年多时间。

现有的《赤壁》剧本在吴宇森来看,可谓字字珠玑且内容充溢。

韩三评也是拍过电影的,自然知道剧本的好坏会影响最终的结果,虽然在他看来这个版本的《赤壁》还有点瑕疵,不过面对吴宇森的连续保证,最终还是选择相信对方。

思索一会儿,韩三评继续问道:“开机时间定了没?”

“预计是四月初,目前影视基地那边正在加班加点搭建拍摄场景。”制片人张家振回了句。

接下来的时间,众人又讨论了十几个具体问题,吴宇森这会儿早就做好了准备,自然是对答如流。

直到谈到时长的问题时,大家又分成了两个不同阵营。

吴宇森觉得《赤壁之战》故事涵盖范围广,精彩内容多,拍出来时长肯定远超一般电影,最好分为上下两部。

韩三评则是认为可以增加时长,分成上下两部风险太大。

“今天先这样吧,过几天等其他投资人都到了,大家再做决定。”国人喜欢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眼看着双方各抒己见,吵吵闹闹没个头绪,韩三评大手一会儿宣布散会,随即起身离开。

刚出会议室大门,助理便走了上来,“韩董,宁导和江导到了,在接待室。”

闻言,韩三评点点头,“让他们来办公室。”

“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