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古代科学家

1 建筑大师鲁班手艺高超巧夺天工

扫码听音频

鲁班是春秋时期鲁国著名工匠,被尊为“工匠祖师”。

鲁班出身于世代工匠家庭,从小就跟随家人参加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鲁班很注意对事物的观察、研究,致力于创造发明。有一次鲁班进深山砍树木的时候,不小心脚下一滑跌倒了,他的手也被野草的叶子划破了,渗出血来。他顾不上处理伤口,却摘下叶片一摸,原来叶子边上长着锋利的齿,他用这些密密的小齿在手背上轻轻一划,居然割开了一道口子。鲁班从这件事上得到了启发。他想,要是有这样齿状的工具,不是也能很快地锯断树木了吗?他经过多次试验,发明了锋利的锯子,大大提高了加工木材的工作效率。

起初,木匠要想使一块木料平滑,都是靠斧子砍和削。鲁班磨制了一个小小的薄斧头,安装在透底的木槽里,下面只露一道窄刃,把要加工的木材往上一推,就能吐出朵朵卷花,这便是第一把刨子。有了刨子,鲁班把一块块木板刨得非常光滑平直,拼接得严丝合缝。此外,木工用的许多工具,如钻、曲尺、墨斗,据说都是鲁班发明的。这些木工工具的发明使当时工匠们从原始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效率大大提高。

人们使用的水井最初口大底小,不方不圆,只能算是个临渴掘井的水坑。后来鲁班发明了打井的技法,才出现了井壁以石砌垒的石井,以砖砌垒的砖井,以木材构架的木井,也才懂得了建井台、筑井亭,防污水流入。拉水的滑轮据说也是鲁班发明的。当年鲁班看见乡亲们一头挑着瓦罐,一头挑着一团井绳走上井台,半天提不上一罐子水来时,他觉得乡亲们太辛苦了,于是想出了拉水的滑轮,滑轮慢慢转变成了辘轳,辘轳又转变成了风车,风车又转变成了水车。

石磨也是鲁班发明的。传说鲁班用两块比较坚硬的圆石,各凿成密布的浅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转动,就把小麦磨成粉了。在此之前,人们加工粮食是把谷物放在石臼里用杵来舂捣,而磨的发明把杵臼的上下运动变为磨盘的旋转运动,使杵臼的间歇工作变成磨盘的连续工作,大大降低了人们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鲁班不仅发明创造多,而且技艺精湛。有一天,鲁班来到街市,忽然一阵嘈杂的吵闹声传来,只见前面高高耸立着一座新建的宝塔,塔前围着一群人,吵吵嚷嚷。他走过去,看见一个身穿绸缎的老人正在发怒,对面蹲着的一个中年人,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鲁班一询问才知道事情的究竟。那位老人是位富翁,想要修建一座木制的宝塔。这项工程由那位工匠承接。经过三年的辛苦劳动,宝塔终于建成。可是不管怎么看,塔总是斜的。富翁很是生气,对工匠说:要么推倒重建,要么把宝塔扶正,否则,就把他送官府严办。这可难住了工匠,如果要推倒重建,自己就是倾家荡产也无法承受,把塔扶正又是办不到的事。鲁班走过去绕着宝塔仔细看了看,对一筹莫展的工匠说:“不要着急,你给我找点木料来,我可以把它扶正!”工匠一听,半信半疑,可也没有别的办法。于是他扛来木料,带着一丝希望等待着。鲁班不让人插手帮忙,将木料加工成许多小木楔,一块一块地从塔顶倾斜的一面往里敲,使倾斜的一方慢慢抬高。这样起早摸黑干了一个月,宝塔果然直立起来了。工匠感激地问鲁班:“恩公,你这样补救为啥能使宝塔直立呢?”鲁班答道:“塔是木质的,各部件之间的拉扯比较结实,能形成一个整体,所以可以用打木楔的办法加以扶正。而木楔又是斜面的,比较容易往里打,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打进去后可调整塔的倾斜面的高度,使塔不再倾斜。”

北京一座以鲁班命名的大厦(童之侠拍摄)

多年来,人们为了表达对鲁班的热爱和敬仰,把很多古代劳动人民的集体创造和发明也都集中到他的身上。鲁班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