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管理情境的积极组织行为:理论与实践
- 张宏如
- 1445字
- 2025-04-08 18:20:19
序
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时代。我国仅用40多年的时间来消化西方300多年的价值裂变和心理冲突,所以转型期人们更易产生价值的缺失、精神的焦虑。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企业劳动关系等矛盾已日益突出。积极组织行为(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POB)作为解决心理管理等方面问题、提升工作生活质量的员工精神福利,是打造“幸福员工”、“健康组织”与“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国外有关积极组织行为的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目前,国外积极组织行为研究呈现领域不断扩展、与其他福利项目融合互补的显著特点。国内积极组织行为研究还属于一个新领域,起步于21世纪初,20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积极组织行为必须中国化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发挥持久实效。积极组织行为深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所以中国式积极组织行为应从中国的本土文化、中国特色的情理社会、中国印迹的关系维度、中国人人格特征和管理实践出发,解决中国当前现实中的工作生活平衡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与国际积极组织行为理论相适应而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组织行为模式。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差异很大,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在同一空间共存,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相互渗透,这种发展态势在人类发展史上是罕见的。在这样极为特殊的情境中实施积极组织行为项目,就要将积极组织行为的一般性与这种特殊性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积极组织行为模式。
张宏如教授近些年来一直关注国内外有关积极组织行为的研究动向,他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CSH091、14BSH040)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6ASH005)以及江苏省“333工程”的资助下,对本土化积极组织行为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了长期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中国管理情境的积极组织行为:理论与实践》一书,正是这些成果的集中体现。该书的最大特点是从中国管理情境出发,实现了理论、实证与实践三者的有机结合,为中国管理情境的积极组织行为研究做出了非常有价值的探索。
该书以科学的理念、开放的姿态,系统地阐释了中国管理情境的积极组织行为理论与实践体系。全书分三个部分共十三章,探讨了中国管理情境的积极组织行为及其理论基础、价值意蕴、内涵结构、效果评价,实证分析了中国管理情境的积极组织行为的职业价值观澄清、员工职业发展、心理资本提升、人文关怀环境构建等,并对中国管理情境的积极组织行为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开发创新人才、促进职业胜任力提升等实践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我国现已进入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经济的中国与心灵的中国差距不断拉大,强化精神方面的制衡机制迫在眉睫。中国管理情境下的积极组织行为理论与实践能有效促进员工精神健康,有助于实现员工、企业与社会的“三赢”,推动劳资关系的升级转型;能切实提升员工的“软实力”,满足员工对“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社会和谐”和“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理念。党的十八大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党的十九大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积极组织行为非常契合新时期关注人民健康幸福、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时代主旋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科学地开展积极组织行为,必将成为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必将成为促进企业员工工作生活平衡、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主题。在此背景下,该书的出版也正契合新时期关注人民健康幸福与美好生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旋律,因而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赵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