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援兵来了

夜间的攻城难度确实是远大于白天的,建奴军想要攻城,首先就必须点起火把,照亮前面的路。

否则的话,乌漆麻黑的,什么也瞧不见,怎么攻城。

一不留神,都有可能掉到护城河里淹死。

但点起火把有个最大的弊端,那就是最容易成为明军的箭靶子。

黑暗之中,明军正愁找不到目标呢,这边点着个火把,把自个儿全给暴露了,还没有等冲到城下呢,十几支箭就招呼过来了。

那怕明军的射术再差,那也架不住箭多呀,总有一两支箭会命中要害。

黑夜攻城,视眼的开阔度也不够,只要明军城上没有大量的点起火把,建奴军就很难看得清城上的防御状况。

黑暗之中冷不丁地刺出一枪来或者是扔下一块石头,防不胜防。

建奴军虽然仗着人多势众,对遵化城展开了全方位的进攻,但面对防守顽强的明军,建奴军付出了相当大的伤亡代价,但却始终也无法攻破遵化城的防线。

久攻不下,首先是蒙古军和汉军八旗那边出现了溃退现象。

蒙古各部之所以依附建奴,跟随建奴打仗,主要是想从建奴这边获得利益。

这些年蒙古各部渐趋衰落,已经没有能力单独地和大明军队抗衡了,无法突破明军的长城防线,那就意味着他无法再劫掠大明的财富。

他们投靠建奴,一方面是畏惧建奴的强大,另一方面也是想跟着建奴混,建奴吃肉,他们也能喝口汤不是?

至于汉军八旗,大部分是明军的降兵以及从辽东招募来的汉人百姓,他们参战,只能说是受到了胁迫。

所以在战斗力方面,汉军八旗是最差的。

平时加入八旗,也就是为了混口饭吃。

至于卖命,想啥呢?

如果这些汉军八旗兵都有悍不畏死的意志,又怎么可能会投降建奴充当走狗呢?

所以在进攻受挫,伤亡累累的时候,蒙古军和汉军是最先崩溃的。

蒙古军和汉军溃败之后,建奴八旗军也自然是独木难支,被迫开始撤退。

一直在阵后督战的皇太极看到建奴大军全线溃退,不禁是勃然大怒,他当即下令,让豪格和岳托亲自带兵上前,凡是胆敢后退者,立斩无赦。

这一招倒是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后退的建奴军一看豪格和岳托动真格的,心生畏惧,只能是止住后退的步伐,再次地投入到了攻城作战的序列之中。

但就算是他们被迫去攻城,效果也是差强人意的。

本来夜间攻城的难度极大,这些建奴军一点信心也没有,再加上不断有人伤亡,看着遥不可及的城头,许多建奴兵都深陷到了绝望之中。

反而是明军这边,却是越战越勇,越打越有自信了。

士气的提升往往并不是依靠几句激励的话,而是在打仗之中打出来。

无论是腾骧四卫还是遵化的守军,其实他们都是久疏战阵的,平时都没有什么机会和敌人交手,仅仅是日常的训练,没有实战的经验,战斗力的提升那是相当的有限。

再说了,建奴军那可是凶名在外,明军屡次地在辽东吃败仗甚至被全歼,这无疑给其他没有参战过的明军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认为建奴军是不可战胜的。

而腾骧四卫和遵化守军与建奴军交手之后,发现建奴军也并没有传说中的厉害么,自然而然地,畏惧之心就慢慢消失了,越打越自信,越打越有高昂的士气。

再加上方正化、孙应元、谢尚政等人在城头上亲自督战,领军之将都能亲冒矢石,不惧生死,这无疑也深深地鼓舞了守城的将士。

徐泽和何天球组织的老百姓更是踊跃,毕竟帮助守城一夜就可以得到一两银子,而一两银子足够普通的老百姓生活一个月了。

这么好的赚钱机会,他们又怎么可能会轻易地放弃呢?

所以徐泽和何天球招募百姓助战之时,城内的百姓都是无比的积极,许多的妇孺老弱也都纷纷地想要加入,徐泽和何天球只得再三申明,只招收青壮,那些妇孺老弱才悻悻而退,深为遗憾。

有几千青壮劳力往城头上运送物资,让城上的守军更无后顾之忧。

那些防御武器俯首即拾,守军根本就不用担心消耗完,不心疼地一个劲往下扔,打得建奴军是抱头鼠窜,哭爹喊娘。

这样的战斗一直持续了整个的夜晚,建奴军连续地发起了多轮的进攻,除了付出了累累的伤亡代价之外,没有取得任何的战果。

而且由于城头的光线不足,导致建奴弓箭手向着城头的射箭基本上是盲射,反正不管有人没有,朝着城头上放箭就是了。

这样的射击命中的概率是极低的,只有少数的明军被流矢所伤。

所以双方的战损比是相当的悬殊的。

这边建奴人在城下伤亡累累,死尸遍野,而城上的明军却是伤亡人数廖廖无几。

完全是一边倒呀。

代善看着建奴军如此伤亡惨重,不禁是大皱眉头。

夜间攻城,代善本来就是不大赞同的,奈何皇太极为了给范文程报仇,一意孤行,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拿下遵化城。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建奴大军一夜强攻,却是毫无收获,反倒是损兵折将,惨不忍睹。

于是代善便劝说皇太极暂时撤兵,稍做休整之后,待天亮后再发起进攻。

经过了一夜的折腾,皇太极的脑子也总算是清醒了不少,虽然他依旧是报仇心切,但被现实打脸之后,皇太极也不得不接受攻城失败的结果。

就在皇太极准备下令撤兵之际,突然听到东南方向上忽然之间喊杀声四起,有探马急报道:“启禀大汗,东南方向上突然杀出一支明军的援兵,打着袁字旗号,正与莽古尔泰正蓝旗部交战。”

袁字旗号?

那不正是关宁军的袁崇焕吗?

皇太极心底一沉,明军的援兵到底是来了,他拿下遵化的希望彻底地沦为了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