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茶香墨韵(上)
- 茶念三生:穿越千年的茶韵传奇
- 阔嘴巨笑
- 2207字
- 2025-06-26 11:49:17
马车缓缓碾过南下的尘土,似是载着这世间沉甸甸的悲凉,以及那卷透着冰寒气息的《茶经》。窗外的山河依旧,可在陆羽和叶茗萱眼中,却仿佛被一层挥之不去的灰翳所笼罩。陆羽沉默地紧抱着书稿,指尖下意识地摩挲着“茶之效”篇边缘那圈细密且冰冷的霜花痕印,那清冽孤绝的茶香,总会在不经意间萦绕于鼻端,瞬间勾起他锥心刺骨的回忆。每一次呼吸,都像是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狠狠扎上一针,痛意蔓延至全身。叶茗萱静静地坐在他身侧,看着他日益消瘦的侧影,那深陷的眼窝和眼中沉郁的哀伤,如同化不开的浓雾,让她心中亦是酸楚难言,却又不知该如何安慰。
一日,马车行至鄱阳湖畔。眼前烟波浩渺,水鸟在湖面翔集,或振翅高飞,或低掠水面,鸣声此起彼伏。夕阳如熔金一般,将整个湖面染成一片破碎的暖橘色,波光粼粼间,似是无数细碎的金子在跳跃。叶茗萱轻轻握住陆羽冰凉的手,她的手温软而坚定,指向那浩渺烟波深处,声音轻柔却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仿佛能穿透这层悲伤的迷雾:“陆羽,你看这湖水,历经千年流转,承载过多少悲欢离合?李治…她的离去,并非偶然。”
陆羽的身体微微一震,像是被这轻柔的声音从无尽的痛苦深渊中稍稍拽出。他终于缓缓将目光从怀中书稿移开,望向叶茗萱,眼中是深不见底的痛与惑,仿佛一片黑暗的深渊,让人望之生畏。
叶茗萱深吸一口气,胸口微微起伏,仿佛下定了莫大的决心。她将那块在溪涧拾得、一直贴身收藏的霜花冰晶碎片摊在掌心。冰晶在夕照下折射出七彩微光,如同梦幻般绚丽,可那寒气依旧刺骨,还带着熟悉的茶香,那是属于李治的独特气息。“还记得我们在顾渚山见过的‘三生树’吗?那并非虚妄。在我的…故土,有古老的传说,世间存在一种灵木,牵连三生因果。李治腕间的茶芽胎记,绝非寻常之物,那是她宿命与茶灵深深纠缠的烙印。‘茶殛煞’的反噬,长安宫中的那场劫难…或许,都是她命数中注定要偿还的业力,是她为了守护地脉、守护某些人…必须付出的代价。”她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那是心底深处的疼痛与无奈,“她的死,是终结,亦是另一种成全…成全了你能脱困,也或许,成全了这《茶经》最终的圆满。”
“命数…业力…”陆羽喃喃重复着,目光死死盯着那块小小的冰晶,又缓缓移向怀中书稿边缘的霜痕。智积禅师的叹息,李治最后那凄绝空洞的笑容,含元殿上那绝望的茶香…无数画面在他脑中如汹涌的潮水般翻腾。一股难以言喻的悲怆与明悟交织着涌上心头,如同一场激烈的风暴在他内心肆虐。他闭上眼,良久,一滴滚烫的泪砸落在冰冷的书稿霜痕上,那泪滴仿佛带着他全部的情感,竟将那霜痕微微晕开了一丝,似是在这冰冷的记忆中,注入了一丝温暖的力量。他再睁开眼时,眼中虽仍有深沉的痛,却多了一抹沉淀后的决然,那是一种历经苦难后的坚定,仿佛已将所有的悲伤化为前行的动力。“她以命续脉…护佑的,不该只是冰冷的宫阙,更应是这天下苍生的一碗暖茶。”
叶茗萱重重地点头,泪水忍不住潸然而下,那晶莹的泪珠顺着脸颊滑落,滴在她的衣襟上:“是!完成《茶经》的修订,让茶香遍泽黎民,才是对她最好的告慰!”
心念既通,前路便有了明确的方向。他们并未径直返回湖州,而是调转车头,绕道向西。陆羽决心要让这部凝聚了无数血泪与生死的《茶经》,真正扎根于泥土,服务于万民。
江西宜兴,紫砂故里。踏入这片土地,便能感受到浓郁的陶土气息。窑火熊熊燃烧,映照着匠人们专注而粗糙的面庞。他们或蹲或站,全神贯注地进行着手中的工作,对周围的一切浑然不觉。陆羽不再只是单纯地鉴赏器型之美,他蹲下身子,靠近泥凳,仔细观察匠人如何将细腻的紫砂泥反复捶打、揉捏。那双手布满老茧,却灵活而有力,每一下捶打都带着独特的韵律。他看着匠人精心把握胎体的厚薄,思考着壶嘴的弧度怎样设计才能更利水流,以及壶把的曲度如何调整以便握持。他与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匠人热切地探讨着:“老丈,此壶胎壁若再薄一分,是否更利茶香透发?且寻常百姓家,柴火有限,胎薄传热快,省时省薪。”
老匠人浑浊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像是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他捻着胡须,笑着说道:“先生是懂行的!只是胎薄易裂,须选泥更精,捶打更匀,火候更要恰到好处…”两人便在这窑火与泥尘间,细细琢磨着如何在精工与实用间取得完美的平衡,仿佛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景德镇,瓷都烟云缭绕。素白的高岭土在能工巧匠手中仿佛拥有了生命,幻化成万千姿态各异的瓷器。陆羽的目光在那些绘制着繁复花鸟的贡瓷上流连片刻,最终却停留在角落里一摞摞素净的青花粗瓷茶碗上。他轻轻拿起一只碗,仔细端详。碗壁略厚,釉色不算顶级均匀,但碗口圆润,碗底厚实,握在手中不易烫手。“此等碗盏,价几何?”他向窑主询问。
“便宜得很,寻常农家也买得起。”窑主笑着回答。
“好!”陆羽抚掌称赞,“茶之道,本在日用伦常。当以此等器皿为主,精工细作之物为辅,方能使茶汤入得千家万户。”他甚至在工坊里,亲手尝试拉坯。他坐在拉坯机前,感受着泥土在掌心旋转的力道与温度,每一次手指的按压,都带着对“器用”之本的深刻探寻。叶茗萱则在一旁,手持炭笔,在粗纸上飞快勾勒着改进的碗型、壶样,仔细标注着尺寸与要点。那些草图浸染了窑场的烟火气,显得格外质朴而生机勃勃,仿佛在诉说着即将到来的改变。
一路风尘仆仆,他们不辞辛劳地考察。当他们带着满身的泥土气息和沉甸甸的笔记,终于回到湖州苕溪畔的清塘别业时,已是深秋。篱笆外的菊花凌霜而开,金黄的花瓣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秋日的寂寥。清塘别业依旧,可在他们眼中,却恍如隔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