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层断裂的脆响混着雪浪轰鸣,小李瞬间将陈默按倒在冰裂隙边缘。夜视仪里腾起的雪雾像亡灵挥舞的裹尸布,吞没了王猛小组刚刚站立的位置。
“雪崩面倾角超过35度!“陈默的吼声在防寒面罩里发闷,“必须横向切割...“话音未落,小李已经抽出工兵铲斜插进冰层。铲刃与冰川摩擦迸溅的火星里,七道寒光同时亮起——侦察班全员用战术匕首构筑起临时防坠网。
雪流擦着钢盔呼啸而过,新兵赵一航的防红外斗篷被卷走大半。小李在剧烈震颤中摸到腰间的尼龙绳,却发现王猛那端轻得可怕——绳子尽头只剩半截战术手套,结冰的纤维断面整齐得像是被激光切割过。
“蓝军配发了温压弹。“陈默突然举起战术平板,冻僵的手指在热成像图上划出焦痕,“三小时前昆仑演训场电磁管制解除,这意味着...“他剧烈咳嗽起来,嘴角渗出的血珠在雪地里砸出细小的红坑。
小李扯开新兵的防弹衣,肋下纱布早已被渗血染成褐黑色。昨夜处理冻疮时发现的绷带,此刻在强光手电下显出诡异纹路——纱布内侧用碘伏画着等角螺旋线,正是蓝军侦察旅的暗号标记。
“定向能武器测试。“陈默突然抓住小李的手腕,瞳孔因为高热而异常明亮,“演习预案里根本没有鬼见愁峡谷的坐标,我们收到的命令是...“
冰层再次发出令人牙酸的呻吟。小李反手劈晕濒临失控的新兵,却在触及对方颈动脉时摸到金属凸起——皮下植入的微型定位芯片正在发烫,这是总参直属特种部队才有的装备。
“红蓝对抗是个幌子。“电台兵突然扯掉耳麦,溃烂的耳廓里流出黄脓,“今早收到的摩尔斯电码,长波频率里混着俄语倒计时。“
雪雾渐散,月光照亮了残酷真相:所谓断崖不过是人工爆破的冰墙,蓝军装甲车履带印在积雪下蜿蜒如蛇。小李摸出急救包里的多巴胺注射器,发现所有针管封口处都有微小针孔——有人提前抽走了三分之一的剂量。
陈默在昏迷中痉挛,作训服内袋掉出半张烧焦的照片。小李用战术刀挑开糊化的相纸,浑身血液瞬间凝固:去年牺牲在湄公河行动中的缉毒队长,此刻正穿着蓝军作训服与陈默并肩而立。
三十公里外的导演部,电子沙盘突然爆出刺目红光。白发将军扯开伪装网,露出臂章上咆哮的雪狼头:“告诉参演各方,'灰域测试'进入第二阶段。“他抚摸着左眼义眼的接缝,那里还残留着车臣狙击手的子弹碎片,“该让雏鹰见识真正的战争迷雾了。“
冰崖上的侦察班尚未察觉,他们背负的北斗终端正在发送反向定位信号。陈默伤口渗出的血液在零下三十度结成冰晶,每一粒都在月光下折射出幽蓝光芒——那是纳米级追踪剂的荧光反应。
荒漠的月光像淬火的钢水泼在砂砾上,小李摸了摸迷彩服左胸处崭新的“班长“臂章。这是他入伍第六年,也是驻训西北戈壁的第三个春天。
帐篷外传来新兵压抑的抽气声。撩开防寒门帘,十八岁的陈默正对着红肿脚踝发愣,作训袜黏在溃烂的冻疮上,血迹在零下二十度的空气里凝成冰碴。
“报告班长!我……“新兵慌慌张张站起来,作训靴里发出液体晃动的轻响。小李抬手制止他的解释,单膝跪地解开自己背包,掏出自制的骆驼刺药膏——这是去年追捕越境分子时,维吾尔族老猎人教他的土方。
“把袜子脱了。“命令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明天要穿越黑风口,你想让全队背着你爬冰崖?“
陈默咬着牙撕开皮肉粘连的布料。月光下,新兵脚踝的溃烂处泛着不正常的青紫,小李瞳孔猛地收缩——这是高原坏疽的前兆。
帐篷外突然响起尖利的警报。三短一长,是紧急集合信号。小李抓起战术背心,余光瞥见陈默正偷偷把作训服下摆塞进裤腰——那里藏着一截绷带,血迹正从墨绿布料里渗出来。
“红蓝对抗提前了?“副班长王猛冲进帐篷,防弹插板撞得叮当响。这位参加过国际侦察兵竞赛的老兵此刻眉头紧锁,“气象站刚通报,喀喇昆仑垭口正在形成暴雪云团。“
小李将最后一条止血带塞进急救包,战术手电的白光扫过电子沙盘。代表蓝军的红色箭头正呈钳形向327高地合围,而他们的侦察分队卡在两条冰河交汇的死角。
“指挥部命令我们放弃既定路线。“电台兵递来译电稿的手指结着白霜,“改为穿越鬼见愁峡谷,十二小时内抵达鹰喙崖建立观察哨。“
帐篷里响起倒抽冷气的声音。新兵们可能不知道,但每个老兵都记得三年前那场事故:整整一个侦察班在鬼见愁峡谷失温,找到时遗体保持着背靠背取暖的姿势,枪栓都被冻在了保险位置。
“电台静默,轻装简行。“小李将地图折成巴掌大小,“王副班带尖刀组前出探路,陈默跟着我。“他故意忽略新兵瞬间煞白的脸色,“医疗包我背,但你要是掉队……“话没说完,防红外斗篷已经罩在陈默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