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安南覆亡

自绍兴二十三年起,宋高宗果断地做出了一项重大决策,他将阵前指挥使一职交由郑正担任。这一任命犹如一道闪电划破了宋梁对峙的天空,为南宋带来了新的希望和转机。

郑正接任后,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果敢的决策力。他迅速对粱国展开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军事行动,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接连发动的三大战役。

这三大战役犹如三把利剑,直插梁国的心脏。在郑正的精心策划和指挥下,宋军以雷霆万钧之势,给粱军以沉重打击。尤其是在汉中之战中,郑正巧妙地运用战术,使得梁军损兵八万,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此役过后,梁国的军事力量受到了极大的削弱,而南宋则趁机转守为攻,彻底扭转了梁攻宋守的被动局面。这不仅让南宋军民士气大振,也让宋高宗对郑正的信任与日俱增。

绍兴二十六年,阳光洒满大地,郑正身披重甲,率领八千英勇无畏的甲士如钢铁洪流一般,率先跨过了波涛汹涌的漓江。他们以雷霆万钧之势,冲破了漓江防线,为大反攻拉开了序幕。

粱都安南,这座曾经的成都府,在绍兴十八年粱捷称帝后改名为安南,如今却直接暴露在了宋人的兵锋之下,宛如风雨飘摇中的孤舟。八月初,十二万宋军如滚滚洪流,声势浩大地向安南逼近,所过之处,烟尘滚滚,遮天蔽日。

这一壮观的场景,宣告了历时十四年的安南起义即将落下帷幕。

“大司马!“

一声传唤,打破了宫殿内的宁静。王安闻声,连忙躬身应答:“臣在!“

粱捷的目光如炬,紧紧地盯着王安,仿佛要透过他的身体看到他内心的想法。片刻的沉默后,粱捷突然哈哈大笑起来:“哈哈,爱卿如此紧张,莫非是担心安南的安危?不必担忧,朕已下令粱州的兵马火速开往安南,届时里应外合,必能解除安南之危!“

然而,只有粱捷自己心里清楚,他这番话不过是自我安慰罢了。尽管他故作镇定,但内心深处却明白,属于他的时代已经悄然落幕。

“王安呐,王安!”皇帝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焦急和恳切,“这些人里面,你跟朕的时间最长。朕一直把你当作亲兄弟一般看待,今天,朕以一个兄长的身份,恳切地请求你,一定要活下去!好好照顾朕的父母。如果你不答应,那朕便以一个君主的身份,严令你必须活下去!”

王安缓缓转过身来,他的双眼早已被泪水模糊。在他的眼前,站着的正是皇帝粱捷。回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王安想起了曾经的那场惨烈战斗。当时,他们身处败军之际,情况万分危急。而粱捷,却毫不畏惧,舍命冲杀,将受伤的王安从死亡边缘救了出来。

那时的王安,强忍伤痛,艰难地睁开双眼,看到的便是浑身是伤、身中七箭的粱捷。从那一刻起,王安就下定决心,此生此世,只要他还有一口气在,就绝对不允许任何人伤害粱捷。

“你听到没有?朕……朕在与你说话!”皇帝的声音略微有些颤抖,“转过身来,一个大男人,有什么好哭的?不许哭!”然而,尽管皇帝如此呵斥,他自己的眼眶却也早已湿润,泪水在眼角打转。

“罢了,王安,去传达朕的旨意吧。告诉城头的兵士们,他们这些日子来的坚守实在是辛苦了,他们都是我大梁的骄傲!然而如今这战败的结局已然无法改变,朕准许他们向宋军投降。”

话一说完,粱捷缓缓地转过身去,目光落在了那件昔日的战袍上。他凝视着那件战袍,仿佛透过它看到了自己的一生。

粱捷自幼习武,勤奋好学,对兵书更是如痴如醉。二十岁那年,他毅然决然地跟随岳元帅北伐,期望能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岳飞最终含冤而死,这对粱捷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尽管如此,粱捷并未气馁。他自发组织起一支队伍,多次北伐,但都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在这过程中,他逐渐看清了南宋朝廷的无能和腐败,深感失望。

终于,粱捷下定决心,举兵起事,想要改变这个国家的命运。自那以后,他历经大小战役百余场,每一场战斗他都身先士卒,亲自冲锋陷阵。

就在粱捷沉浸在回忆之中时,阶下忽然传来一人的声音:“陛下,大司马,诸位大人,你们难道都忘记了吗?这安南城中还有我们铁军(梁国最精锐的重装步兵师团)的八千将士啊!他们完全可以护送陛下出城,以保陛下安全啊!”

“正是如此,兄长!事不宜迟,请兄长速速下达命令吧!”说话之人一脸焦急地看着眼前的兄长,额头上甚至冒出了些许细汗。

粱捷闻言,默不作声

王安急道:“好,事不宜迟,亲兵总督何在?”

“末将在!”随着一声响亮的回应,一名身披重甲的将领快步上前,单膝跪地,抱拳施礼。

王安见状,连忙挥手道:“如今不必在意这些礼数了,快快起身!速将城中的铁军集结起来,护送陛下出城,逃往泯江。只要过了江,那里依旧是我大梁的天下!快去!”

“遵命!”亲兵总督领命后,如旋风般起身,转身离去,迅速去执行命令。

粱捷看着亲兵总督远去的背影,稍稍松了口气,然后自言自语道:“不错,朕尚有铁军可用。这铁军乃是朕之精锐,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当年在安南福地,朕亲自督建此军,历经无数战火洗礼,方有今日之铁军。铁军无敌,举世无双,天不灭我大梁啊!”

言罢,梁捷转身,目光落在自己身上的战甲上,他伸出手,轻轻地抚摸着那坚硬的甲胄,仿佛在与一位老友对话:“老伙计,今日,就再随我出征一战吧!”

说罢,梁捷毫不犹豫地披上战甲,大步走出宫殿,去做最后的战斗准备。

宫殿外,早已集结完毕的甲士们整齐地排列着,他们个个身披重甲,手持利刃,神情肃穆。梁捷走到他们面前,高声道:“你们,都是我大梁国最精锐的甲士,也是我粱捷的兄弟!今日,朕将与你们一同杀出重围!留下来,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但一旦随朕一同突围,恐怕是凶多吉少。若有惧怕者,现在就可退出,朕绝不会怪罪于你们!”

话一说完,现场竟然没有一个人选择退缩离开,每个人都如临大敌般地严阵以待着。粱捷见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欣慰之情。他深知,这支铁军即使到了如此艰难的时刻,依然对他保持着绝对的忠诚。

“出发!”

随着梁捷的一声令下,八千大军如汹涌的潮水一般,从皇城浩浩荡荡地开出,直奔西庭门而去。这西庭门,是他们此次突围的关键所在,只要能成功突破这道门,那么这次突围就算是成功了一半。

一路上,不断有小股的宋军部队如鬼魅般出现,对这八千大军进行骚扰。然而,这八千大军训练有素,面对这些小股骚扰,他们应对自如,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就在大军将要攻出西庭门的时候,前方突然出现了一支人马,为首的将领正是陈昊。这个陈昊,可谓是恶名远扬,他对金人谄媚奉承,毕恭毕敬,而对自己人却毫不留情,根本不把他们当人看。更让人愤恨的是,他在武陵战役中,竟然亲手杀死了顺王李效,而这李效,正是梁捷的结拜八兄弟之一,排行老五。

“大哥,是陈昊,就是他把小五给杀死了!”梁捷的一名手下指着陈昊,愤怒地喊道。

梁捷定睛一看,果然是陈昊,他的眼中顿时燃起了熊熊怒火。“我看见了,老五,大哥今天就给你报仇了!兄弟们,跟我上,一定要生擒陈昊!”梁捷怒吼道。

他的话音未落,八千大军便如饿虎扑食一般,朝陈昊的人马冲杀过去。这八千大军,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铁军,他们勇往直前,毫不畏惧。陈昊的人马在这八千铁军的猛攻下,瞬间死伤惨重。

陈昊见状,吓得脸色苍白,他转身欲逃。然而,他的速度又怎能比得上这八千铁军的追击速度呢?只见一名铁军如闪电般冲到他面前,手中的利刃如同毒蛇一般,瞬间架在了他的脖子上。

“梁王饶命啊!梁王饶命啊!”陈昊惊恐地叫道,他的声音在这战场上显得格外刺耳。

“朕饶你容易,还小五的命来!”伴随着这声怒吼,粱捷手中的刀如闪电般划过,瞬间割断了陈昊的喉咙。鲜血喷涌而出,染红了地面。粱捷面无表情地看着尸体倒下,然后转身率领大军走出安南城,如同一股汹涌的洪流,径直朝着泯江奔去。

刚刚逃到河边,粱捷下令让军队休整片刻,准备即刻渡河。然而,就在这时,东边突然传来一阵喧闹声。众人惊愕地望去,只见一支人马如狂风般席卷而来,为首的人大喊道:“谋逆反贼,人人得而诛之,上!”

“快逃,往西逃!”王安惊恐地大喊道,声音中透露出绝望和无助。

众人闻言,毫不犹豫地转身向西狂奔。然而,他们的希望很快就破灭了——西边也杀出一队人马,拦住了他们的退路。

“大将军神机妙算,早知你们这些反贼会从西庭门逃命,特命我等在此等候多时了!”这队人马的首领得意地冷笑道。

众人顿时愣住了,他们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了绝境。梁军一步步后退,而宋军则步步紧逼,不给他们丝毫喘息的机会。双方就这样对峙着,紧张的气氛让人窒息。

“郑正呢!我要见郑正!郑正!你给我出来,我知道你在这里!”粱捷站在阵前,高声呼喊着郑正的名字,他的声音在空旷的战场上回荡,但宋军中却没有一个人回应他。

“你别叫了,就凭你也配见大将军!”宋军的一名将领不屑地呵斥道。

粱捷并没有理会,继续叫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