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兵强马壮者为之

朱元璋自然不觉得,马钰能解决得了他面临的问题。

一个十三四乳臭未干的毛孩,就算打娘胎里就开始读书,又能有多大见识?

但马皇后一句死马当作活马医,还是成功说动了他。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去见一见吧。

就算得不到治国方面的建议,至少详细了解一下殷商礼器的事情,也不算白跑。

更何况儿子还在牢里呢,顺便也把他接出来吧。

天天在那待着,皇家的脸面还要不要了。

于是就决定去一趟牢里。

不过在他出发前,马皇后却再三叮嘱:

“不论马钰说了什么,你都不能当场将他处死,一切等回来再做决定。”

朱元璋不耐烦的道:“你这婆娘,越来越啰嗦了,好好好咱答应你行了吧。”

马娘娘笑道:“好啊,你这是嫌我老了,没有年轻漂亮的妖精能讨你欢心了。”

朱元璋一甩袖子:“不可理喻。”

说完撂下一句‘咱去大牢了’就离开了。

但经过这么一玩闹,他烦闷的心情好转了不少。

之后换了一身便装,就离宫去了应天府大牢。

他没有刻意隐藏行踪,所以刚出宫不久,京中消息灵通的人就都知道他去了大牢。

大家的反应都是俩字,疑惑。

就连自认为对朱元璋最了解的李善长,都摸不清他的目的。

要说是提审那个冒充皇亲的钦犯,也没必要微服啊。

若说是去看望二皇子……都已经关了这么多天了,也该放出来了。

直接派人将他接回宫不就行了。

微服去牢里看他,难道还想继续关着不成?

接下来大家的反应也各不相同,大部分都派人密切关注,最好能打听一下皇帝在大牢里干了啥。

少部分选择什么都不做。

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的时候,不做有时候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比如刘伯温就是如此,还严令家中子弟和奴仆要谨言慎行,无事不得随意外出。

群臣不知道的是,他们的动作也很快就被拱卫司密探送进了皇宫。

当然,目前朱元璋还不知道这一切。

他进入大牢,刚走到哪个拐角处,就听到自家儿子的声音:

“我说老马,以你的聪明应该知道,你被冤枉这事儿和我爹没啥关系。”

“为啥还要对他有那么深的成见呢?”

“不管怎么说,他都是天子啊,是万民的君父。”

朱元璋的脚步顿时停了下来,他倒想听听,这个马钰能说出什么高见来。

马钰捏起一颗炒黄豆扔进嘴里,嗤笑道:

“天子?君父?”

“首先你爹得真把自己当天子,把万民当做自己的子民,可是你爹他有这个认知吗?”

朱樉反驳道:“怎么没有,我爹经常说百姓疾苦,作为君主要勤政爱民……”

马钰打断他说道:“那我问你。”

“天子,苍天之子,承天命而生,代天执掌天下抚育万民。”

“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

“这两种想法,你说你爹更认同哪一种。”

听到‘兵强马壮’这句话,朱元璋脸色一变,眼睛闪过一道寒芒。

不过却并未走出来,而是冷冷的看了赵二虎一眼。

赵二虎冷汗直流,立即弯腰带着手下退出很远,直到听不到任何声音。

朱元璋这才重新转过头,侧耳继续倾听。

隔壁。

朱樉正想回答,马钰再次打断他说道:

“别说瞎话,这里就咱们两个,说实话。”

朱樉顿了一下,无奈的说道:“好像是后面那个。”

“但这没有什么影响吧?我爹几次以弱胜强得天下,不正说明他有天命吗。”

马钰摇摇头,说道:“这涉及到根本问题,影响可大了去了。”

“就这么说吧,要是兵强马壮就能当天子,那我服从你爹,就是屈服于他的淫威。”

“将来有人比你爹实力更强,我是不是也可以向那个人效忠?”

“天命之主就不一样了,他是天的儿子,我们效忠他是天经地义的,和他的实力强弱无关。”

“可是,若你认可自己有天命,那么问题来了。”

“你的天命是哪来的?天为什么要将天下交给你?”

“你享天命得天下,是不是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我说你爹性格有点扭巴就在这里。”

“他不相信天命,但又想让别人将他当天子效忠。”

“可是呢,他又不能正确的认识什么叫天子,不能承担天子的责任。”

朱元璋双手紧紧攥成拳,手指都捏的发白了。

大逆不道,当千刀万剐。

朱樉挠了挠头:“我都被你说迷糊了,你说说什么叫天命?天子该承担哪些责任?”

“你又如何知道,我爹不愿意承担责任呢?”

马钰叹道:“孟子对天命的解释,是最接近真理……”

“胡说八道。”他话还未说完,墙角处就传来一声怒喝。

却原来是朱元璋听到他拿孟子攻击自己,终于忍不住怒喝出声。

眼见自己行藏暴露,他索性也不偷听了,直接走了过来。

听到这个声音,朱樉犹如受惊的兔子,猛的从地上跳起来,惊恐的道:

“爹,您怎么来了。”

朱元璋?

马钰心跳不禁一滞,终于要和这位大BOSS面对面了吗。

只是没想到会是在这种情况下相见。

想必刚才自己蛐蛐他的话,他都听到了吧。

就是不知道,以残暴嗜杀著称的朱元璋会怎么处置自己。

是的,现在的他就是在故意作死。

按理说,人都有求生的本能。

既然知道自己大概率死不了,他就应该改变态度。

就算不能昧着良心夸朱元璋,起码不骂他应该能做到吧?

可对前世家人的思念,以及对明朝和朱元璋的讨厌,让他并不是很想留在这里。

尤其是朱元璋全方位普及跪拜礼,一想到自己每天都要朝不知道多少人下跪,马钰就觉得无法接受。

在求生本能和内心情感冲突的情况下,他也陷入了扭巴状态。

虽然没有在指名道姓辱骂朱元璋,但各种蛐蛐的话也是没少说。

他内心里其实有个不能为外人道的想法。

如果这话传到朱元璋耳朵里,他将自己杀了,那一了百了。

如果他依然能赦免自己,那就好好的在这个世界活下去。

顺便看看能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和前世不一样。

但计划虽好,真正直面朱元璋,心理压力还是非常大的。

他默默给自己打气。

马钰,精神点,别丢份,不能让朱元璋看扁了。

咱明黑粉就算死,也要站着。

一通自我安慰,终于稍稍稳住心神,眼睛不自觉的望向拐角处。

就见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男子,从拐角处走出。

龙行虎步的走到牢房门口。

那气场大的,让马钰心跳加速,双腿发软。

然后就是……嗯,国字脸,浓眉大眼,不是鞋拔子。

就在他胡思乱想的时候,朱樉直接下拜:

“爹,您来了。”

“哼。”朱元璋冷哼一声,抬头一脚将虚掩的牢门踹开。

发出的声响,让马钰心脏都不禁一缩。

虽然嘴上说的不怕,可真正直面死亡的时候,谁又真的能做到毫不畏惧呢。

朱元璋上下打量着马钰,见他竟然不向自己行礼,心中更怒:

“你就是马钰?你说咱不知天命?”

“那好啊,咱到想听听你有何高见。”

事到如今,马钰的内心反而平静下来,朝朱元璋行了个叉手礼道:

“这一礼不是给皇帝的,而是给我朋友的父亲的。”

朱元璋冷笑道:“朋友?你也配?”

马钰没有说什么,整理了一下囚服,重新坐好:

“你准备就这样站着听?”

朱元璋终于出离了愤怒,就准备动手给他一个教训。

哪知朱樉却一个箭步冲到墙边,将那里摆放的一张椅子取过来,放在朱元璋身后:

“爹,您请坐。”

朱元璋不敢置信的看着自己的儿子,你到底是哪边的?

别说他,马钰也很震惊。

朱樉竟然忤逆父亲帮助自己?这不禁让他非常感动。

这孩子……可惜了啊。

希望他这辈子不要再走上辈子的老路。

朱樉心中发怵,连忙说道:“这是上次娘坐过的椅子,一直给你们备着呢,没敢让别人坐。”

朱元璋脑海里浮现出马皇后的身影,以及来时她的叮嘱。

心中升起明悟。

难怪她一再叮嘱,不论听到什么都不能杀马钰,一切等回宫再说。

看来她早就猜到会发生什么了。

被这么一耽搁,再加上想起马皇后的叮嘱,他的怒气散去了不少。

好好好,咱倒要看看,你到底有什么妖法,竟然让咱的妹子和儿子都这么偏向你。

想到这里,他恶狠狠的对朱樉说道:

“回去咱再收拾你。”

然后一屁股坐下,居高临下的看着马钰说道:

“你口口声声说咱不懂天命,说孟子的话才是真理。”

“咱倒要听听你有何高见。”

“若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咱会让你后悔来到这个世上。”

马钰大脑急速转动,很快就有了腹稿,说道:

“天命观念最早什么时候出现的已经不可考,但可以确定的是,在不同的时期对天命的理解有很大不同。”

“我们的史料,最早可以追溯的是商朝。”

“礼记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还有其它大量的文字记载,都表明殷商认为自己敬鬼神,向鬼神敬献丰厚的祭品才得天命。”

朱元璋讥笑道:“【汤德至矣,及禽兽】,你又如何解释?”

马钰不慌不忙的道:“此乃太史公所言,他深受儒学影响,认为商汤有德得天下并不奇怪。”

不过是为了宣扬儒家的仁德思想罢了。

真正想要直观了解商朝的情况,得看更古老的书籍。

而古籍对商汤得天下的记载,总结起来就一句话:

汤行仁政,敬鬼神,得天命。

这里的重点是敬鬼神,所以商朝非常重视祭祀鬼神。

哪怕到了商朝快要灭亡的时候,他们把仁政抛之脑后,也没忘了敬鬼神。

“周武王起兵伐商,天下诸侯响应。”

“有大臣劝纣王,不要再耽于享乐了,马上人家就打过来了。”

“纣王却非常自傲的表示,他有天命,何惧之有?”

“而且诗经、尚书等古籍,有明确文字记载,商朝人不只是喜欢祭天,还喜欢饮酒。”

“《尚书·酒诰》有云:庶群自酒,腥闻在上。”

殷商的人在下面聚众喝酒,酒腥味直冲天际,老天爷在天上都闻到了。

因此才降下惩罚,拿走了殷商的天命。

“古代粮食产量很低,殷商人为什么要拿宝贵的粮食来酿酒?”

“合理推测,就是因为敬鬼神导致的。”

朱元璋眉头皱起:“好酒和敬鬼神有什么关系?”

马钰说道:“祭祀鬼神需要大量的酒,慢慢的他们也就养成了饮酒的习惯。”

敬鬼神是殷商的礼法根本,好酒则是受到敬鬼神行为的影响产生的。

两者可以互相印证。

开始的时候还有人怀疑,会不会是周朝人抹黑殷商。

但后来的考古发现,与古籍记载完全能对照的上。

在殷商的祭祀坑里,发现了大量的酒器。

根据出土文物和甲骨文记载,他们一次祭天就能消耗数千斤酒。

要知道,殷商时期亩产才三十多斤。

这种行为有多奢侈,可想而知。

“所以在殷商时期,他们认为天命是通过敬鬼神获得的。”

“也因此,商王曾经不止一次禁止其他诸侯王祭天。”

这一点后来也被出土文物所印证。

而且有理由怀疑,那么多诸侯和周武王一起伐商,与纣王不允许诸侯祭天有关。

当然,这只是猜测,目前没有任何史料和考古成果能论证这一点。

朱元璋眉头紧皱,这些东西已经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根本就无法辩解真假。

不过他也没有出言反驳,而是任由马钰继续往下讲。

“但是到了商朝末年,这种观念就发生了改变,转变来自于西岐。”

“诗经中直接介绍周文王的文章有两篇。”

“这两篇明确提出了一个概念:文王有德而得天命。”

“这也是华夏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将天命和德联系在一起。”

听到这里,朱元璋不禁产生了自我怀疑。

诗经里确实有这样的话,可那些话能从这个角度来解释吗?

为何以前我从未想到过?也从来没有人教过我?

我的书白读了不成?

还是有人藏私,不肯把真实的解读方法告诉我?

当然,他也只是这么想想而已。

他很清楚,这种解读方法并不常见,更准确说是非常罕见。

就连宋濂这样的大儒都不具备。

难怪皇后信中一直说,他拥有独特的传承,看来确实如此。

马钰并不知道他的想法,继续着自己的讲解。

“周文王的德行逐渐为四方所知,大家都感于其仁德,认可了他身上背负着天命。”

“那么现在,天命就从殷商身上,转移到了文王身上。”

“而且还是因为文王有德才转移的。”

“到了这里,得天命的方式,从敬鬼神变成了仁德。”

“诗经云: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这也是为什么文王驾崩后,武王不将其安葬,而是带着他的棺椁伐商的原因。”

“因为名义上,他是代替拥有天命的父亲在伐商,他在完成苍天交给他父亲的责任。”

“也因此,诸侯国才会认可他,与他一起伐商。”

朱元璋还没有表示,朱樉先惊讶的说道:

“带着父亲的棺椁打仗,竟然还有这种事情?”

“读书的时候,我竟然没有留意到。”

朱元璋瞪了他一眼,斥道:“不学无术。”

朱樉脖子一缩,不敢在说话。

熟读经典的朱元璋自然知道,马钰说的是对的。

周武王带着文王的棺椁伐商,因此还遭到了很多人的嘲讽。

说他不让自己的父亲入土为安,是假仁假义。

这些古籍上有明确记载,只不过大家习惯性忽略了而已。

以前朱元璋也无法理解,周武王为何要扶灵伐商,给自己留下那么大的污点。

此时经过马钰的讲解,他才恍然大悟。

原来这里面还有这一层用意在。

确实啊,大家信服的是文王的德行,和姬发没有关系。

文王不在了,你姬发凭什么号令群雄?

所以他必须要借助父亲的名义行事。

否则也就没有后面的伐商大业,也不会有周朝了。

至于周武王扶灵伐商到底符不符合孝道……

朱元璋表示,不能继承并完成父亲的遗愿,那才是真正的不孝。

马钰见朱元璋能跟得上自己的节奏,哪怕是明黑,也不得不赞叹他的勤奋。

朱元璋就小时候读过两年私塾,勉强能识得几个字。

他的学识全部都是成年后自学的。

一边打仗一边抽空学习,这份自律和坚持,就不是寻常人能比的,难怪他能获得成功。

朱元璋此时已经被他的课所吸引,催促道:

“继续讲,后来呢。”

马钰接着说道:“后来武王伐商成功,事情又起了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