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伦理研究中心于2013年10月24—26日举行了“道德与创新”国际论坛。这一论坛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伦理研究中心主办,上海市伦理学会、上海市法制研究会、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杂志社和宁波大学协办,与会者有来自美国、挪威和瑞典的国际著名教授及社会运动领导人,来自北京、河南、湖南、江苏和上海的知名学者,有著名企业家上海富大集团董事长袁立先生、温州锦丽斯集团董事长杨介生先生,还有时任上海市信息委办主任陈潜先生。
论坛以“道德与创新”为主题,就什么是创新,创造、创新与道德的关系,道德在创新中的地位,民主、公众和法治对创新活动的作用和影响等问题展开研讨,旨在从伦理道德方面为我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需求作出贡献,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创新体系建设。会议为期3天:24日全天研讨会;25日“道德与创新”案例研究,赴浙江宁波大学研讨余姚“道德银行”;26日举行道德与创新专题报告会,美国旧金山大学马文·布朗(Marvin Brown)教授作了将其倡导的“善策法”(moral process)用于创新对话的报告,国际“幸福经济运动”(the movement of happy economy)倡导者和领导人海伦娜·H.霍奇斯(Helena Norberg-Hodge)女士作了“幸福经济学——对我们多种社会和生态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的报告,与会者对他们的报告展开了研讨。论坛期间,与会嘉宾还拜访了刚在中国上海兴起的“创客运动”(the Makers)创始人李大维及其创客车间。
这次论坛是在三届“上海经济伦理国际研讨会”(2002年、2006年和2010年)和十届“经济伦理国际论坛”(2005—2009年)成功举办的基础上举行的,这些研讨会和论坛的成果已载入《发展中国经济伦理》(2002年)、《经济伦理、公司治理与和谐社会》(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自由与责任:政府、企业与公民社会》(2007年)、《危机中的资本、信用和责任:未来财富创造需要什么样的概念、制度和伦理》(2012年),以及3卷“经济伦理研究论丛”(2010年、2011年和2012年)。之所以组织这次论坛,主要是基于如下考虑:
1.中国与世界一样比任何时候都更面临创新的需要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又进而演变为目前仍在扩大的主权信用危机,进一步促使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人们,反思全球金融体系及其背后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制度。人们愈益认为,这是一种系统性原因造成的危机,是一种需要系统性改革、创新甚至革命才能改善的危机。2010年10月也是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的“危机中的资本、信用和责任”上海经济伦理国际研讨会表达了这种看法,此后特别在美国发生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在“新经济”名称下发生的种种运动,包括正在兴起的“幸福经济运动”“创客运动”等,从不同层面、由不同群体表达了这样的一种趋向,即世界经济包括经济组织、经济方式以及相应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都处在一个需要重新思考、探索和创新的转折点上。
中国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在经济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不仅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而且是由改革开放本身带来的新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挑战,甚至是社会冲突。有人说,邓小平原来说的“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已经没有石头可以摸了。例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顶层设计、上海的先行先试、新创立的自贸区等,特别是正在和还将进行的在政府层面上的一系列制度改革,都表明了,中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使得中国人和中国社会能够得到和谐和全面的发展。
2.存在着把创新作为一种绝对的价值和目的来追求的倾向
但是,什么是创新?是否所有新的都是创新?创新与道德有否关系?例如,导致美国金融危机、致使世界经济遭到重创的次贷衍生品,就是所谓的金融创新;导致三鹿奶粉公司垮台的三聚氰胺,据说最初还获得科技创新奖,然后被滥用了。这就涉及什么是创新、创新与道德的关系是怎样的问题。类似冠以创新而实际造成严重后果的例子,并不鲜见。在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带来了中国各层次、群体和个人的更大程度的自由权利和空间。当然,市场主体和决策主体,在应对各种包括生产问题或社会经济难题时,需要有自主性和创造性。但是,由于存在着一种把创新作为绝对的价值、为创新而创新、将创新本身作为目的来追求的倾向,结果是公共安全、伦理道德的维度被忽略了,如上面所提到的这两个事例。因此,我们就有必要系统考虑道德与创新的关系,对道德在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创新活动对公众的影响等问题展开研讨,特别是展开跨学科、跨领域、跨国以及理论界与企业界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对话,深入创新的各个环节和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从伦理方面总结和借鉴彼此的经验教训,以有助于中国以及世界的创新发展,从而能真正造福于中国和世界。
这次研讨会从道德与创新的概念与基础、企业伦理与企业创新、科技信息伦理与创新以及道德创新与创新道德四个方面展开了比较深入的研讨,获得了与会者的高度评价并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正如国际学会ISBEE创始人之一和前任主席乔治·恩德勒教授所评价的,这次会议将创新与道德结合起来研究,“开创了经济伦理研究的新领域”,并在随后的几年里,使之成为“国际会议的核心议题”(参见恩德勒教授为本书撰写的序言)。笔者认为,特别值得指出和肯定的是,正是以这次会议的主题为基础,并在这次会议期间,中心与ISBEE国际学会确定了第六届ISBEE世界大会的主题。还在这次论坛之前的2013年5月,经国际学会ISBEE执行委员会的无记名投票,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伦理研究中心高票获得了2016年第六届ISBEE世界大会的举办权,但世界大会的主题是什么,当时并未确定。2013年6月,笔者提出了以“道德与创新”为主题举行中心第十一届经济伦理国际论坛,邀请了ISBEE主席乔安妮·齐佑拉(Joanne B. Ciulla)教授和乔治·恩德勒教授、ISBEE执行委员金黛如(Daryl Koehn)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周祖城教授参加这次论坛。2013年10月22—23日,齐佑拉主席一行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和经济伦理研究中心领导举行了第六届世界大会筹备会议,在“道德与创新”国际论坛的主题基础上,确定了“企业和经济活动中的伦理、创新和福祉”作为第六届ISBEE世界大会的主题。
遗憾的是,这一在恩德勒教授看来今天仍正当其时的论坛成果,由于笔者在此后5年忙于世界大会的筹备、举办和会后报告以及将近两届8年的上海市伦理学会的会长工作等一系列事务,未能得闲再回到它的成果出版工作上来。但即便在今天,从历史记录和学术价值来说,笔者仍然认为值得保存和出版。
衷心感谢时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和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潘世伟教授,院外事处长和中心副主任李轶海先生,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何锡蓉研究员,上海市伦理学会名誉会长朱贻庭教授,《社会科学报》总编和中心副主任段钢研究员和所有与会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以及会务组的同仁和学生,无论从你们对我、对中心的充分信任和大力支持,还是这届论坛本身的成果和历史影响来说,我都有责任和义务使之出版,从而留下这一难忘的历史瞬间。
与“经济伦理研究论丛”的前3卷相同,论坛要求与会论文作者在会议讨论的基础上,会后对论文进行修改,然后在获得作者授权的前提下编辑出版。所不同的是,本卷的这个时间跨度长达7年。衷心感谢我们的作者,值此出版之际,重新审读了自己的论文,检视了自己的观点和数据,有的保存了原貌,有的与时俱进作了修改,也有的重新撰写了论文,我在论文集中都做了必要的注明,供读者参考。也感谢恩德勒教授应我邀请作为客座合作编辑对论文集的英文提要从英语方面作了修订。
理论研究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历久弥新,仍能给人以启示。尤其是,思想、观念同历史一样,并非直线进步。读者如能从本书中获得对于今日世界思考的即便点滴的价值,编者就感到极大欣慰了。此外,论坛的主题“道德与创新”中的“创新”,英文采用的是“creativity”而非“innovation”,因为“creativity”在英语中比“innovation”含义更广泛,而“innovation”更多的是技术内涵。我们会说工程师在innovating,但通常不会说他们在creating,因为innovation往往是为了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所以可理解为“革新”。而creativity是指将某物从非存在中带入存在或者至少将某物从可能性带入现实性,可以理解为从无到有的创造。因此可以认为,creativity包含但不限于innovation,也因此,本论文集的讨论更宽泛和基本。我们在考虑2016年的世界大会主题时,选择了“innovation”这个英文术语,主要考虑到“innovation”比“creativity”更贴近通行的包括技术革新在内的对创新的理解。
陆晓禾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伦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2020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