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咋从一个穷人变成财主,不出十年,你大爷我还是东家。那时候,咱再回来,救星星,接花枝。”
“东家,到时我还给你当长工。”
——电影《1942》“东家”和“长工”台词
为什么一些人从事工作的性质和内容、消耗的时间都一样,可是几年以后境遇会千差万别?
为什么同样的起点,有的人能力、地位与收入提高了很多,有的人还是在原地踏步呢?
为什么一些人会毫不犹豫地去做那些没名没利甚至吃亏的工作,而有的人就只做所谓的分内之事,甚至蒙混过关,只要不被追究就万事大吉了呢?
为什么有的员工不仅做“分内事”热情饱满,而且做“分外事”也争先恐后,而有的员工甚至为省点精力而得过且过,只满足于“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呢?
原因自然有很多,但本章要讨论的问题,是很多人在日常工作中常常会忽略掉的、比现金收入更关键的元素,即工作中所包含的各种“武功”,恰如甘蔗中蕴含的糖分。
1.没有武功,如何行走江湖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缘于行动,而行动缘于思想。若一个人工作时只是被动地完成任务,而另一个人每次做事时都带着“充电储能”的信念,即使他们做同样的工作,工作同样的年限,他们的成长速度也势必天差地别。
什么是“被动完成任务”?什么又是“主动练习武功”呢?被动完成任务的心态常常是得到一个指令以后,按照指令的基本要求去完成任务即可,他的目标只是完成任务,而并非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提高自己。而主动练习武功的心态则是抓住每一次有价值的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当中的重点是提高自我。这两种心态是完全不同的,带来的结果自然也大相径庭。
举例来说。某门店接待一对将要结婚的小情侣时,不慎导致了客怨。店长好不容易平息了客户的情绪,基本达成了和解。为了进一步巩固关系,店长吩咐店员小美姑娘在19点按照地址送去鲜花和蛋糕以及两瓶红酒。“被动完成任务”的状态是:小美按照店长吩咐的时间地点准时到达。敲开门以后顾客开门表示感谢,小美也在准时送完礼物以后微笑告别。在这个过程当中,小美完成任务了吗?当然完成了,而且非常准时。可是,小美的“武功”变好了吗?——胆量变大了吗?口才变好了吗?交际能力变好了吗?客户开发能力变好了吗?销售能力有进步了吗?维护客户的能力提高了吗?答案是:都没有!因为她只是准时送完礼物,掉头就走了。而如果是“主动练习武功”的状态会是怎样的呢?怒拳不打笑脸,更何况是大老远专门上门送礼物的。她会在跟客户打完招呼后顺便问是否方便参观新房,顾客当然会表示欢迎。参观的过程当中,一边赞美房间,一边赞美客户,一边进行各种寒暄交流。交流当中就可以发现客户在结婚流程当中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协助。服务者就可以为客户提供资讯,提供价值,比如为相关产业链消费安排折扣,推荐朋友优惠、服务等。过程当中能够把握主题,营造良好的聊天氛围。二三十分钟聊下来,新朋友交上了,客户也感觉到非常有价值。如果是这样,小美的胆量得到训练了,社交能力也增强了,客户维护和开发的能力也得到显著的提高了……简而言之就是自己的“综合武功”又一次精进了。假如以这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状态各自工作5年,各位朋友觉得两个人的差距会不会拉开很大呢?
人立于世,如同侠客行走于江湖,都需要“武功”。武功无法凭空而来,而须在平时靠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去积累,无论是通过学习积累,还是通过实战积累。
有的人因为存在着局限性的短视,或者不知道积极进取,分内的事做不到位,分外的事又避之唯恐不及。如果不解决这种问题,那就既不能让自己获得进步,又难以提高能力和收入,更不利于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叶俊的小故事】
叶俊在中学读书时,自编自播做了很多期校内和市里的广播节目,但是没有得到一毛钱的津贴。
那么叶俊吃亏了吗?如果以现金的收入来衡量,他当然吃大亏了。但是他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胆量变大,普通话更标准,口才得到提升,打下了播音主持的功底,同时又学会了很多课业之外的知识和能力。换句话说,叶俊学到了厉害的“武功”。这些“武功”在他后来做销售、做讲师、创业以及应对很多事务的过程中,都非常有帮助。
举例说,单单一个口才的“武功”,也是需要艰苦训练的。从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叶俊一直在为播音主持这个爱好打基础和锻炼。高一的时候,他们学校成立了广播站,经过层层考核,叶俊成为学校广播站最早的唯一一个男播音兼任节目的副总编(总编则是广播站站长,即当初“考官”老师)。他们做了上百期节目,采访、编辑、播音都由他们自己独立完成。为了寻找素材,他们自掏腰包购买杂志书刊。每一期节目都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准备:配音乐,写开头语、过渡语,读文章报纸……
做基本功训练时非常辛苦,当然也很有乐趣。一份报纸拿过来,不给任何准备时间,拿过来直接读,还不能读错,还不能卡壳,所以要求朗读能力特别强。这段经历,对他们这群广播员而言,非常宝贵。在后来的工作中,他们明显都深深得益于当初的这番训练。
那时,叶俊既要去市广播电视台做嘉宾主持,还要向市广播电台、报社不断投稿。在锻炼自己的同时,也偶得一些稿费,算是意外收获。但影响他命运的,岂是当初那几笔稿费呢?
后来上大一时,叶俊在中学时代练就的“武功”,又帮助他顺利进入了他们大学的广播站。在那里,更是高手云集,叶俊的“武功”自然也需更上一层楼。
读大学时,走在兰州的大街上,叶俊会用不同的语气,驾驭几乎所有看到的广告语,甚至看到银行的牌匾也试着用不同的风格找语感,这增加了他的素材,也训练了他的语感与表达能力。他也学其他的“武功”,比如练习销售、提高领导力等,在做这些训练的时候,当然不会有人给他补助。那他为什么还要主动去做呢?因为这是在有意识地练“武功”。此时要做的是戒除目光短浅、只看重眼前小利的恶习,而应该目光远大看到未来价值。
当你身上集合了优势“武功”的时候,你已经非常有价值了。年轻人没有储备“武功意识”,很难有美好的未来,因为他们只看到眼前。现金会很快花完,唯有厉害的“武功”才能持续获得利润;真正让人改变命运的是“武功”,而非那点薪水。我们如果在年轻时认识到这些,那我们做事的动力、用心程度必定是完全不一样的。很多人并非被困难挡住去路,而是被眼前小利所羁绊,进而裹足不前。我们不能不警惕磨灭我们斗志的眼前诱惑和小利。
2.时代不等人,“习武”须抓紧
我们认为:人在江湖不仅要学武功,而且学武功还要有紧迫感。
很多人觉得时间还很长,结果对于迫在眉睫的事情,就手足无措。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你没有打好基础,没有能力为现在遇到的和即将到来的挑战“买单”。
事实上,无论你变不变,时代都在变;无论你的财富变多变少,GDP都在增长;无论你的购买力有没有上升,青春都在不断消逝。离结婚买房买车还有多久呢?离为人父母还有几年呢?离父母老去还剩多少时光呢?……
智者,未雨绸缪;愚者,原地自欺。有智如你,必当崛起!
有紧迫感的人趁着青春年少,早做准备,就是时代的宠儿。进步将是他们的奖励,他们将变成时代的领袖。而那些蒙着眼睛、拒绝、逃避、懦弱的没有紧迫感的人,他们必将面临要财富没财富、要资源没资源、要人脉没人脉、要幸福没幸福的困境,留下的只有岁月带来的沧桑,却还要掩饰他们的敏感、脆弱,然后如此恶性循环,日益沉沦下去。有紧迫感的人和没有紧迫感的人曾经的起点是一样的,有紧迫感的人能规划好自己以后该怎么活,这必然造就今后不同的生命品质;没有紧迫感的人对未来两眼迷茫,逃避、虚度,终将造成人生的悲哀。青春需要用智慧经营,不然命运将青睐别人。
年轻时不愿意多做一些事情来获得战斗力,其实就是拒绝变强大。年轻的时候不练好武功,错过成长的关键阶段,再想练武功势必更难。武功不好,闯荡江湖的本事就弱,这就是很多人陷入人生困局的根本原因。越是陷入困境,越容易有狭窄的气量与格局,眼界也越容易被局限。有些人认为那是因为社会不公,其实不是社会不公,而是这些人没有在年轻的时候投资自己,没有让自己的武功变好。
当然,修炼武功是一个过程,所以需要耐性和循序渐进。
【案例直击】
世界撑竿跳名将布勃卡有个绰号叫“1厘米王”,因为在一次次重大国际比赛中,他几乎每次都能刷新自己保持的纪录,将成绩提高1厘米。当他成功地跃过6.25米时,他感慨地说:“如果我当初就把训练目标定在6.25米,没准儿就被这个目标吓倒了。”在现实中,很多人在实现梦想的路上之所以半途而废,原因有时竟是梦想太大,感觉太遥远。如果我们把梦想缩小到“1厘米”,也许会少许多懊悔与感叹。
我们修炼武功也是如此,不要制定那些一步登天的目标,可以慢慢地持续地进步,创造不断超越的人生。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台厉害的吐钞机,自己就会吐钞票。很多人每天就是狠劲儿地砸自己这台吐钞机,虽然吐钞机开始还能吐一些钞票出来,但是终究会有一天,把自己完全砸废了,不会吐钞票了。他们具体怎么砸的呢?比如无限制地看泡沫剧、睡懒觉、找借口、拖延、玩游戏,等等。通过这样来砸自己这台吐钞机,砸到最后,跟时代脱节了,什么钞票都吐不出来了,跟不上时代了,才知日暮穷途,悔之晚矣。只有投资大脑、勤练武功,才可以不断提高我们“吐钞机”的稳定性和效率。
当然,有的女孩子可能会说:“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没错,嫁得好当然会改变女孩子的命运。但是,一个女生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具备较大的择偶权呢?国色天香?倾国倾城?花容月貌?还是能够协助豪门打理生意?国色天香、倾国倾城、花容月貌属于先天优势,如果你具备,自然可以依凭,但是光凭这一样也不够。如果你不具备呢?想嫁个好老公,就一定要经营好一个秀外慧中的条件方有可能。女性也要学“武功”——即使相夫教子也需要足够的修养和底蕴,这也是一种“武功”。真正能被“豪门”“旺族”接纳,并且不是短期交往(那只是被占有、消耗青春),而是真正成为一家人,并能长期幸福,绝不只是“面容姣好”这一个条件就够的,必然需要内外兼修才能hold住那份福气。至于案例,我想读者朋友们并不鲜见吧。
3.“武功”才能改变命运,而非那两个“小钱儿”
干同样的活,有的人带着被动的心态,有的人积极主动进取。如果如前者则5年都难有进步,或者是以蜗牛的速度进步;如果如后者,那么就会从每一件事情当中学到本事。
《红楼梦》中有一副著名的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尘皆为我师,年轻人做事情,若能常怀一份“学生”的心态,则在同样的年限下,成长速度必然更快。因为我们要明白:改变我们命运的不是眼前那两个“小钱儿”,而是我们所学的“武功”。
【叶俊的小故事】
叶俊从初中一年级到上大学之前,从事过12份兼职工作。大一的时候开始创业,取得成绩但是不久遭受失败。大二的时候他又重新站起来,从此开始全国飞,做企业培训,做策划老师。到大学毕业的时候,他已经跑过全国二十几个省。
在这个过程中,叶俊熟知价格单设置技巧、礼品赠送表的配备方式,还学会了广告创意、文案、企业策划、公众演说、潜能激发,学会了很有能量地开早会、安抚和激励员工、为大型销售会搭建组织架构……他打造了诸多颇具实效的电话邀约话术,并教会各地员工如何打邀约电话。他会招聘与培训勤工俭学的兼职生,懂得如何布置卖场,怎样活跃销售现场气氛。他会用标准的普通话念广播稿,用较专业的声音给服装秀配音……
叶俊大量的阅读思考与实践相结合,使他成为客户们的好顾问。当时,客户们面临的大多数问题他几乎都能给出合理的建议。既能给客户们很好的启发,还能帮助客户做决策,那么,这样的“武功”是不是可以赚到更多的报酬呢?显然可以。
当然,在闯荡江湖、修炼武功的过程中,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有时还会陷入困境。2004年3月,那是叶俊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候,他大一积累的十几万元全部消耗光了,还倒欠了6万元的债。当时,他面临着辍学的危机,只能停租外面的房子,省下钱来去还债。这之前,较高的兼职收入曾让这位大学在读生过着滋润的日子。但一次重大投资的失败,让叶俊一夜回到了解放前。到大二第二个学期,叶俊最穷的那一天,连一毛钱都没有了。中午他看着大家去食堂吃饭,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哪里。他是靠临时从班长那借到的10元钱才挨过了那几天。由于不再有费用垫资,原先的收入来源都被斩断了,他只能重新依靠家人的一些帮助……
熬到寒假,年后叶俊照例回家去看望初中班主任,一位他十分敬畏的老师。从初一寒假开始,他每年都去拜望班主任。叶俊从班主任那里不仅获得了精神力量,还收到200元红包,再加上他父母和亲属给的,总共收入了1000元钱的压岁钱。有了这笔钱,他决定用他的“武功”东山再起!
开学后,叶俊过去相熟的一位大姐转职某新品牌影楼,开业时需要做一场活动秀,她让他招150个兼职生,同时负责培训这150个“小蜜蜂”(为活动现场邀约准客户的兼职大学生),并现场管理这些人的秀场活动,然后还要做活动主持人。她答应他的报酬是一天250元到300元。其实按状况,叶俊那时非常需要那些现金。但叶俊当时的回答却是:“老姐,你的店开业,按理说我应该给你包开业红包的。现在这活儿我可以免费做,不收费,就当老弟给你包红包了。”结果,营销活动效果非常好,而叶俊的“免费”则给影楼的老板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于是被这家公司破格录用为企划部的职员,但是给他定的是主管级的薪水,就这样,叶俊用他的“武功论”重新踏上了征程……
说到人生的收获,无非就两种:一种是物质的,包括现金的、有形价值的收获;另一种是非物质的,包括经验和智慧的收获。物质的收获固然重要,而非物质的收获有时则更关键。
有的时候,单纯的物质收入常常无法改变命运,比如那些通过劳务输出在工厂或做司机等机械重复工作也挣到了几十万元的人,回国不久常常又被“打回原形”了。因为那种“高收入”没有可复制性。为什么没有可复制性?因为他的武功没有变好,回来换个环境,他就不值那么多钱了。有些拆迁户亦然,因为没有提高“武功”,“武功”没有变好,就没有可持续性,无法再次创造高收益。
如果“武功”没有得到提高,收入就只是多了一笔现金。而单纯只是多了一笔现金,却没提升“武功”,则现金也未必能守得住,更遑论提高资源的效能!
拆迁户开始拿到几百万元,最后,有些人过得还不如原来,因为一下子拿到了几百万元,常常看不上那些赚个40万元、50万元一年的生意了。他们“武功”没有变好,却好高骛远,结果可想而知。
在职场中,也有很多员工只注重现金,有额外现金收入才会“额外”地干活,这样的话势必会自动砍掉大量成长机会。因为不给现金就不干了,没有现金就不改变不提高自己。不改变自己、不提高自己,其实最吃亏的还是自己。
可以说,但凡“武功”没有变好,单纯的现金只是暂时聊以自慰的麻醉药,却根本无法真正改变命运。唯有“武功”上了台阶,才是身价持续倍增的大道。
4.近利与远志成反比
眼前的小奖金不给我,我就不干活,这就是只重视近利。越重视近利,越代表没有远志。有远志的人,看到的不是眼前的利益,而是长远的利益。有远志的人会认为“武功”很重要,被高手提拔更重要;少走弯路很重要,吸引到贵人更重要。
古人云:“不图小利者,必有大谋。”孔子则说:“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当然,远志不是让你故意去吃亏、损失甚至冒险,而是让你在尽可能对的时间、值得付出的人与事上,舍得为远志投资。
一个人只贪图眼前利益,我们不能说他不对,但是不容易有什么太好的未来。如果你的眼光能透过这笔小利看到更有价值的武功摆在后面,也许眼前貌似吃亏,但实则可以练就更厉害的“武功”,可以超越自己,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那么离更有收获还会远吗?
最可悲的是,你不给我额外的钱,我就拒绝把自己变得更优秀,我就拒绝把自己变得更厉害;你不给我额外的钱,我就保持“菜鸟”状态。这是一种什么思维方式呢?我们称为穷人的思维方式。怕吃亏,怕额外的收入拿不到,以收入能否拿到作为要不要做事情的标准。
【案例直击】
《吕氏春秋》记载:晋献公想攻打虢国,但去虢国需从虞国经过。于是就派荀息去向虞国借路以便攻打虢国。荀息说:“请用垂棘之璧和屈地所产的良马作为礼物赠给虞公,这样去请求借路,虞公就一定会同意。”晋献公说:“垂棘之璧是先君传下来的宝贝;屈地所产的良马是我的坐骑。如果他们接受了我们的礼物而又不借给我们路,那可怎么办?”荀息说:“这种情况不会出现,他们如果不借路给我们,一定不会接受我们的礼物;如果他们接受我们的礼物,就一定会借路给我们,再说了,把垂棘之璧、屈地所产的良马送给虞国,就好像我们把垂棘之璧从内府转藏到外府,把屈地所产的良马从内厩牵出来关到外厩里。有什么好担忧的呢?”晋献公就同意了,派荀息把垂棘之璧和屈地所产的良马作为礼物送给虞国,以借路攻打虢国。虞公一看宝玉和骏马,就一口答应了荀息。宫之奇劝虞君说:“不能答应呀,虞国跟虢国,就像车牙跟车辅,车牙依赖车辅,车辅也依赖车牙,这正是虞虢相依的形势。古人有句话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唇亡齿寒’的来历)。虢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虞国;虞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虢国。如果我们借路给晋国,那么虢国早晨灭亡,虞国晚上也就会跟着灭亡。怎么能借路给晋国呢?”虞公却贪图近利而不听宫之奇的话,把路借给了晋军。荀息带兵消灭了虢国,在回军时又消灭了虞国。荀息拿着玉璧牵着骏马回来向晋献公报告。献公高兴地说:“玉璧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马的年龄稍微长了一点。”可见,近利是远志之贼,近利与远志成反比。
同样,宋太祖赵匡胤,出身官宦世家,衣食无忧,然而胸怀远志的他却在早年外出投军,辗转两年后,于公元948年21岁时投身后汉枢密使郭威帐下。他本可借祖辈谋个一官半职,却甘愿主动做个小兵,从此得以有机会追随在那个时代军事与谋略水准都一流的郭威身边做一个亲兵。
随后征讨河中节度使李守贞、郭威被士兵拥护“黄袍加身”以称帝等事件,给赵匡胤上了一课又一课。这一过程中郭威的处世谋略,对局势的精准把握和利用,都让赵匡胤受益匪浅。及至后来周世宗柴荣即位后,赵匡胤更是屡立战功,同时也从柴荣身上汲智不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元960年赵匡胤能黄袍加身成功开创大宋,郭威、柴荣这两位皇帝,不能不说是赵匡胤这个晚辈最好的启发者和教练。
倘若赵匡胤受惑于家底不薄的眼前诱饵,又岂能有机会学这文韬武略,更何言开创大宋帝业呢?
我们讲近利跟远志的关系,并不是让大家不顾近利去冒进,故意去赔钱,而是要在比较精准的分析下舍得投入,而不是只顾近利忘了远志。
5.富二代就不需要“武功”?
对家族传承来讲,“武功论”也非常有意义。有的人会说,我有房有车,我是富二代,甚至有豪车豪宅、亿万家产,我的起跑线比别人高,所以我不需要那么努力,当然也不需要什么“武功”,就能享受到比较优越的人生。
如果按照今天富人的孩子叫作富二代的叫法,古代皇帝的孩子显然就应该叫作皇二代了。那么你说是富二代牛,还是皇二代牛呢?你说我们家富可敌国,对不起,人家皇二代的家就是国。也就是说,皇二代肯定要比富二代更有基础啊!
皇二代该学的“武功”他不学,会是什么结局呢?
皇二代该学的“武功”,第一项就是领导力:怎样用人识人;如何平衡文武势力;如何化解敌对势力;如何斡旋于列强;如果已经是强国了,该如何称霸;如果已经称霸了,如何使基业长青、江山永固、国运长久。
这些谋略、政治智慧、军事才能,是皇二代该有的领导力基本功。那么这些学问会随着皇二代的身份而自动获得遗传吗?显然不能。皇二代必须通过学习与体悟,才能形成自己的“武功”。如果皇二代没有学会“武功”,等老皇帝一驾崩,很可能他第二天就被架空了,第三天就被干掉了,然后国破家亡,求为平民而不得。为什么呢?因为他有盲目的安全感,以为皇二代理所当然地继承江山社稷,根本不需要什么“武功”呢!众所周知,你拥有的财富越耀眼,惦记你财富的人就越多。换言之,你越是家底深厚就越有必要学会各种基本功以捍卫你的财富。能力与财富必须匹配,你才能保护基业,保护自己。
【案例直击】
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李世民看好李承乾,于是立了李承乾为太子。但是李世民也无法把自己的“武功”遗传给儿子,需要儿子自己把“武功”学到手。李承乾被立为太子的时候才8岁,而且聪明可爱。可就是这样的皇二代,该学的“武功”没有学到手,后来还是被废了,下场很惨。高宗李治也是李世民的儿子,种种机缘,他继承了皇位,可是后来大权却旁落于皇后武则天手上,这都是身为皇二代该有的“武功”没学好所致啊!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经为僧乞食,后来却打下一片江山,以自身的文谋武略,创建了大明王朝。朱元璋非常喜欢长子朱标,并立其为太子。朱标早逝,朱元璋就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接班,即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后与一些亲信大臣采取了一系列削藩措施,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成为目标。结果燕王朱棣起兵反抗,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虽派兵北伐,但他缺乏谋略,而朱棣灵活运用策略,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攻下帝都应天(今天的江苏南京)。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开创了永乐盛世。
建文帝为什么会落得如此的下场呢?原因当然有很多,但主要的还是因为没有完成皇二代该有的“武功”之基本修炼,没有厉害的“武功”,所以得到了江山也守不住。要胆量没胆量,要谋略没谋略,要果断没果断,就是“武功”不过关,所以就守不住皇帝宝座,而且结局悲惨。
而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在老家凤阳时对民情就颇有所知。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后,作为燕王,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也就是说,朱棣在当皇帝之前,就练就了较好的“武功”,这才能在“靖难之役”中取胜。当皇帝后,他开创了明初盛世,《明史》说他“貌奇伟,美髭髯。智勇有大略”,又说他“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明成祖无论从文治上还是从武功上来说,都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
连皇二代不练就“武功”都会国破家亡,那么富二代不练就“武功”就可以高枕无忧吗?显然不可能。富二代如果没有“武功”护体,那么只是被动地继承了物质财富,也就是身外之物,能否长久享用很难说。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如果父母表现一般,而孩子很成功,那么这个家族算不算成功呢?肯定算。如果父母非常优秀,孩子是败家子,那么这个家族算不算成功呢?肯定不算。可是,很多的家庭都在做一件不合逻辑的事情。他们光知道父母不能替孩子做作业,因为那相当于不让孩子好好学习,但是好多家长却不知道磨炼孩子。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磨炼比学习还重要。
在亲子传承当中,财富固然重要,但是“武功”比财富更重要。没有“武功”,财富难保。继承,是被动的,是物质层面的单一接受,接受物质越多,越容易成为众矢之的,保住遗产的难度也越大。所以按理,应当是接受遗产越大者,“武功”该练得越好才是。而传承,是主动的,是接受双方合作的关系,父辈的智慧在漫长的相处、理论与实战中传承给孩子,则孩子是真的拥有“武功”了,那种情况下,孩子方能做到“一代荣,二代盛”。反之,躺在家族背景上吃老本,该学的“武功”不学,则难逃“一代荣,二代衰”的魔咒。
篇末寄语
各位亲爱的读者,人生需要十八般武艺。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检视自己:自己的人生规划是什么?实现这些规划都需要哪些“武艺”?已经具备了哪些?还缺少哪些?你将如何一一解锁呢?
几个具体实用的小建议:
●既然做事了,就用心做,则必有所悟,所悟即智慧。
●与任何人接触,择其长处而习之,避其短处以自省。学而不得则敬之礼之,以备为人脉。
●每日写心得,做不到则至少每周总结一次。
●有意识地去和比自己优秀的人交往,并尽可能同时为对方提供价值。
●有意识地去阅读专业书籍,放心,你很快会体会到乐趣,并得到现实奖励。
●从任何听到的、看到的案例中,不管是现实中还是文学作品中,去品出经验教训,去提炼心得。养成总结的习惯,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习惯。凡事都不是发生在你身上,而是为你而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