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全球化时代下教师必须追求的新境界

摘要:在全球化时代和视域下,教师除了要做到“学高当师、身正为范”之外,更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智慧教育”。中国教育的问题和危机需要教师通过践行“智慧教育”去解决,最关键的是,国家越来越需要通过“智慧教育”来培养大量能够推动未来社会发展进步的创新型人才。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去求取智慧,更要让学生为后人提供智慧,这才是每一个有良知和责任感的教师必须追求的至高境界。

关键词:教师追求 智慧教育 全球化时代 新境界

在当下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下,我们讨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追求的教育目标时,是不能不考虑到全球范围内正在热议的“智慧教育”问题的。在某种意义上,全球化的世界格局与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使得“中国问题”充满了世界性因素,即中国在与世界的交往过程中,必将与其他国家一起面对一些共同问题与类似现象。尽管双方会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来对众多世界问题和现象表达自己的看法,但也会因为诸多问题和现象的相同或相通性而产生一系列的“世界性的平等对话”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96-197.。顺延这种思路可知,教师追求的教育目标问题并非仅为中国教育界所关注,而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这里,关于教师追求的教育目标的途径与方法并非本文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我们更关心的是:一个富有师德追求的教师,应该给学生以怎样的教育?是不是认真教书就够了?是不是“传道授业解惑”就够了?是不是学高当师、身正为范就够了?这些的确是一个优秀老师的必备元素,但在今天全球化的视域下,做到这些也许还不够,因为我们更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智慧教育”。

记得几年前有过一阵关于“钱学森之问”的讨论热潮,而今只能零落地听到几个类似于“为什么我们现在很难培养出世界顶级科学家”的疑问和叹息。有人把这类问题的症结归因于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这固然有其道理,但作为结论就未免太过简单了。我们认为,问题的症结还在于学校和老师未能令学生获得充分的“智慧教育”。中国人向来把智慧看作是一种“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修订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641.,而西方人把智慧看作是一种“依据知识经验作出好的决策和判断的能力”(Ability to use your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to make good decisions and judgments)University of Cambridge[EB/OL].http://dictionary.cambridge.org/dictionary.。应该说,虽然中国和西方对于智慧的认识有所不同,但双方都明白,“智慧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认识自我、唤醒智慧、了解人生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M].张南星,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13-113.,就是要教会学生智慧地思考、解决人生与社会问题,就是要教会学生智慧地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世界的关系。尽管在理论上我们对此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学校和老师因为旧有体制和思维惰性的缘故,依旧过于强调知识传输和考试升级的重要性,进而忽视了学生获取智慧能力的培育。换言之,尽管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和民间有识之士已经充分意识到了以往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但“智慧教育”并未被广泛认知,就更不用说普及智慧教育了。我们承认,一种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强烈的固着性,要想完全打破这种体制的束缚和模式的限制是很难的,但在世界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势下,我们已然没有退路,必须大力推行和开展“智慧教育”才能不被落得太远。正因为如此,钱学森才会大力提倡“大成智慧学”,即引导人们如何尽快获得聪明才智与创新能力的学问。赵泽宗.简论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解读“钱学森之问”和“钱学森成才之道”[J].汉字文化,2011(3).“大成智慧学”不仅对高等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更对整个教育行业有着积极的引导意义。

问题仍在于,在教育领域开展智慧教育工作,只能也必须由教师——真正的教育主体去深刻认识、切实投入和积极参与,如此智慧教育才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我们知道,师德就是为师的责任、义务和道德,因此社会对于一个教师的要求通常是“热爱自己的职业”“传道授业解惑”“传播自己的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这肯定是有道理的。可话又说回来,这些难道不是一个教师本来就应该具有的品质、德行和应尽义务吗?显然,在全球化的时代和背景下,再提这些老生常谈的说法已经很难服众了。我们应该明白的是,教师追求的教育目标不仅是一种师德,不仅是一种师性——为师的本性,更是一种人性的彰显。既然师德是一种“人性”,或者说反映了人性的诉求,那么我们就要将心比心,其结果就是当我们从家长和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时,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现在的学生希望和应该接受怎样的教育?答案当然还是“智慧教育”。当下,一个极具冲击力的事实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了。我们曾经非常相信这样一个“真理”:学生不能没有老师而存在,正像老师不能没有学生而存在一样。我们也曾经非常相信这样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学生与老师之间有着非常生动的关联性,后者是传道者和提携者,前者是接受者和发扬者,所以才有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但是,在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到来后,上述看起来无可辩驳的关于师生关系的观点已经被消解了。客观事实是,一些好学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在很短的时间内学到比老师授课多得多的相关知识,而他们的问题也不会仅有问询老师这样一条解决之路,他们完全可以通过热心网友的帮助去解决一些专业问题。于是,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现象出现了,在一个前所未有的“以生为本”的时代里,学生们却在渐渐“远离”教师和课堂,因为他们拥有一个极为广阔的知识海洋可以尽情遨游,尽管这个海洋里鱼龙混杂、垃圾遍布,但它远比一个枯燥的课堂要有趣得多。进而言之,今天的学校教育正在失去它以往的神圣性和不可替代性。在这种情形下,如果教师还墨守成规、不求思变、只重知识传授,那么他的课堂一定会在学生缺乏参与的兴致中走向失败。

尽管受网络和慕课的冲击,但课堂教学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是难以替代的、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居安思危,现在中国教育的问题和危机需要教师通过践行“智慧教育”去解决,国家越来越需要通过“智慧教育”来培养大量的能够推动未来社会发展进步的创新型人才。回顾20世纪中国的屈辱历史,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积弱之源根底在人,尤其是在人的教育上。鲁迅曾激情澎湃地向世人宣告:“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奚事抱枝拾叶,徒金铁国会立宪之云乎?”鲁迅.文化偏至论[M]//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6.的确,假如通过教育能够使得全体国民人格独立、发愤图强,那么国家实力自然就会跟着兴起,我们也就没有必要再去拾他人牙慧——去学习、采用西方的国会制和立宪制了。鲁迅启示我们:立国、立民都要先立人。今天,我们同样需要“立人”,而要实现“人立”就必须通过教育尤其是“智慧教育”才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真正的人才。众所周知,21世纪各国最缺的是“人才”,但如果我们的学校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只有技术,只会向钱看,缺乏人生智慧,没有理性判断能力,甚至匮乏民族国家关怀意识,那么这样的“人才”再多也没有意义,因为他们恐怕只配给人家做高级奴才而已。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发达国家进一步认识到了“智慧教育”之于经济、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意义,所以都毫无例外地加大了智慧教育方面的投入、鼓励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增强自身在世界范围内的核心竞争力。比如,新加坡计划通过发展信息技术和“智慧教育”将自身打造成一个全球化的智慧国家;韩国在2011年发布了《推进智慧教育战略》,目的是培养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创新型国际人才;而美国早在2010年就发布了《改变美国教育:技术增强的学习——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2010》,倡导进行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教育系统的全方位、整体性的变革,倡导智慧教育。陈耀华,杨现民.国际智慧教育发展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4(10).相比于上述发达国家,中国尽管在中小学提倡素质教育,在高校推动校企合作,在整个教育领域大力推动教育改革,但这些离真正的智慧教育规模化、常态化和大众化还很远,离形成智慧教育的大环境、成熟模式和体制化黄荣怀.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6).就更远了。就此而言,中国的智慧教育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

客观地说,中国的现代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完全是“舶来品”。在百年的现代中国发展过程中,我们无疑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教育成果,但在今天的历史文化语境下,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资格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睡大觉。教育需要延承和持续投入,更需要发展和开拓创新;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去适应世界,更要教会学生去创造世界;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去求取智慧,更要让学生为后人提供智慧。近些年来,中国家长由于对中国教育质量不满,纷纷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去读书,而且这种趋势愈演愈烈,“留学潮”已经从高校延伸到了中小学。这种现象是非常可怕的,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家长对中国教育的深深失望,更折射了中国教育的问题之深和多重困境。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当然可以自我安慰说,中国教育界近十几年来所生成的弊病,未必都是没有开展“智慧教育”的必然结果。但既然这些问题发生在以“全球化”背景和发达国家“智慧教育”已经开花结果的时期,我们便无法回避这一历史背景和教育趋势的影响。遥想一代代中国教育界先驱们的努力、教诲和智慧,当“智慧教育”在世界各地成为最流行的话语之一时,我们最应该关心的议题已经不是“要不要开展智慧教育”,而是“怎样有效开展智慧教育才能在全球化时代保护我们来之不易的尊严和独立”,这才是一个有良知和责任感的教师的师德追求的至高境界。

(原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5年第4期,作者陈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