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苏禄国恭定王

清晨,晴间多云,薄雾缭绕。沿回廊东上,一路奇石堆秀,清泉明丽,花草竞茂。一处华美的宫殿楼阁,景仁宫,这儿就是王贵妃的寝宫。

朱漆廊柱下,宫女们正捧着鎏金手炉往来如织,脚步却比平日更轻三分。东暖阁内新换的缠枝牡丹锦帐低垂,王贵妃斜倚在填漆戗金云龙纹罗汉榻上,杏黄缎面引枕衬得她面色愈发莹润。窗外一树西府海棠开得正艳,花瓣飘进檐角悬着的金丝鸟笼,惊得里头的绿鹦鹉扑棱棱振翅。

司礼监掌印太监亲自领着十二名小太监抬了紫檀木箱进来,揭开时满室顿生宝光——苏州织造新贡的缂丝婴戏襁褓、暹罗国进献的象牙雕百子图,件件都映得宫人们眼角生辉。尚膳监送来的青花缠枝莲纹盖罐里,温着御医特配的安胎饮子,药香混着鼎炉中沉水香,在殿内氤氲成祥瑞的云雾。

忽听得廊下金铃脆响,皇帝赏的翡翠送子观音到了,黄绫覆盖的檀木托盘经过处,宫女们纷纷屈膝。王贵妃指尖抚过尚未显怀的腹部,瞥见窗外司天监的官员正指挥小太监挪动日晷,要让这景仁宫整日都沐在吉时阳光里。

永乐皇帝朱棣虽年少时甚是英武剽悍,但一生戎马生涯,几次亲征蒙古,驰骋南北,餐风饮露,寒霜雪雨之中身体已大不如前。特别是自徐皇后病逝后大受打击,性情变得喜怒无常,亏得有这位朱棣做燕王时就在府里的王贵妃细心劝慰。

几年前朱棣又大病一场,后来得一位术士所献的丹药服食得以痊愈,以后就常服食丹药祛病健身。但不知为何,朱棣服食丹药虽龙马精神,可是宫里三宫六院的妃嫔众多,却没有哪位再生育过一子半女。朱棣想起父皇朱元璋生有二十六个儿子,自己才只有四位皇子,确是少了一点,所以就不断的选秀女进宫。同时也听信御医的劝告,减量和停食丹药。

现在连无子多年四十多岁的王贵妃都有孕了,这就证明自己宝刀未老,那些说皇帝已不能生育的谣言不攻自破了。朱棣一高兴就对王贵妃说:

“爱妃只要产下皇儿,就封你为后。”

贵妃王月容自然是喜不自禁,想起自己当年十四岁就被家人贪图富贵送进了燕王府,生生与自己心仪的初恋情人纪纲天各一方,那种痛和无望伤心蚀骨。那时的燕王朱棣心里只有徐王妃,何曾留给别的女人一点位置,她们这些女人就是燕王府的摆设。除了锦衣玉食,就只有形支影单,清清冷冷,唯有对纪纲的思念和那首故乡的歌:“丝波粼粼醉浣女,拨的心炫梦情郎,山重重,水粼粼,山水相间一重楼,山迢迢,水迢迢,山水相隔路亦遥。”伴着她,不然那种没有希望的日子都不知道是怎么度过的。

为了生存,人微言轻的王月容,只得委曲求全的服侍在燕王妃后来的徐皇后左右,十几年如一日的察言观色,每日讨好,不争不妒无欲无求,终于博得了一个温良贤慧的名声。那年趁着徐皇后怀有身孕,颇有几分姿色的王月容被朱棣多看了一眼,便从此爬上了皇帝的龙床,曲尽承欢,温柔似水,犹如乌鸦变成了凤凰。

等到再次见到纪纲的时候,他已成为皇帝的心腹之臣,鲜衣怒马、横行跋扈的锦衣卫指挥使。二人虽是今非昔比,往日成梦。但这并不妨碍她和纪纲的相互信任,他们还是可以互相支持和利用,她想做皇帝的宠妃,他要做皇帝的宠臣。如今纪纲虽死,但还是给她留下了暗中的人脉,足以助她出人头地。

如今趁着各宫妃嫔,各房女眷都来叩拜庆贺的机会,王贵妃令宫女端出几个盘子,里面是新近找名匠打造的各种样式的金钗和步摇,按长幼顺序赏赐给她们,望着这些样式新颖,金光闪闪的头饰,一众人不由得个个欢喜异常,称赞之声不绝于耳。

皇太孙妃胡氏依着王贵妃的意思拿了那支牡丹花的步摇,皇太孙贵嫔孙倾城便拿了一支芍药花的金钗,因为这比较符合自己的身份,唯有牡丹真国色,芍药花只不过是类似牡丹而已,想来这也是王贵妃的意思吧?然后二人一起跪拜:

“谢皇祖母的赏赐。”

王贵妃朱唇微翘,施施然的走出来,送别大家。虽已年过四十却仍是颜色如玉,美丽高贵,如今身怀有孕,一旦产下皇子,那皇后宝座必是指日可待。

这些日子后宫有喜,前朝喜事也是真多,礼部官员刚送走了一批朝贡的藩国使臣,内侍又来通报说:

”苏禄国使臣朝见大明天子!”

这苏禄国是个美丽的岛国,碧海蓝天,岛上盛产椰子香蕉,古时以苏禄群岛为统治中心,整个区域包括苏禄群岛和马来西亚沙巴州东北部,就是后来的菲律宾的一大部分。苏禄海毗邻大明所属的巴拉望岛,因为郑和船队屡次下西洋都在这里补充物资并在此设有庞大的货物转运站,所以又称郑和岛。

苏禄国是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酋长国,这个区域总体上又分为南北两国,北有“吕宋国”,南有“苏禄国”。这苏禄国,掌握国家主要权力的是三家王侯,分别是东王,西王和峒王,其中以东王权力最大。民众主要靠晒海水为盐,打捞浅海珍珠为业。

明朝永乐年间,国力强盛,万邦来朝。永乐帝朱棣承继太祖朱元璋“和睦友邦”“与民为安”的政策,秉持着“怀柔远人”的理念,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一时间,中华大地与海外诸国往来频繁,文化交融。并派郑和率世界一流船队出访南大洋。

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登上吕宋岛,受到岛民的尊崇,并应邀任命华商许柴佬为吕宋总督。吕宋岛马尼拉盛产黄金,从此贸易繁荣。直到1424年吕宋岛的最高行政长官都是这位华人。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到这里与南部的苏禄国东王巴哈刺一见如故。苏禄国,这个位于南海之滨的国度,听闻大明的繁荣昌盛,心生向往。

1417年东王巴哈刺率其他两王和眷属及侍从三百四十人远渡重洋航海来到大明朝贡,郑和引领入宫,受到永乐皇帝朱棣赐封和接见。朱棣以最高的外交礼遇接待了苏禄国三王。在奉天殿,一场隆重的会见仪式盛大举行,彰显着大国的风范与诚意。

苏禄国进献给大明皇帝金缕表文,大量珍珠、宝石,玳瑁诸物。大明皇帝诏封东王巴哈刺为苏禄国国王,赐印诰、袭衣、冠带及鞍马、仪仗器物。苏禄国国王巴哈刺一行居大明二十七日辞归,朱棣又赐三王黄金百两,白金三千,绵三百,罗锦文绮二百,钞万锭,钱二千缗,锦绣蟒龙、麒麟朝服各一。

但因舟车劳顿水土不服,巴哈刺沿运河南下至山东德州时不幸因病去世,遗命葬于大明。

朱棣听闻噩耗,悲痛万分,亲自撰写祭文,盛赞东王访华对两国友好关系所作出的杰出贡献,预言东王的事迹“昭播后世,与天地相悠久”。并派礼部郎中陈士启带祭文赶赴德州主持隆重的安葬事宜。朱棣下旨按照大明藩王的礼制,在东王墓前立碑,并亲撰碑文。赐赠东王“恭定”的谥号。将巴哈刺安葬于德州北的长庄乡北营村。

巴哈刺病逝后,其长子督马含率众回国继承王位,东王的王妃葛木宁、次子安都鲁、三子温哈喇等十人,遵循中国传统习俗,留在德州为东王守墓。守孝三年期满后,他们放弃回国的机会,选择长居德州。两位王子还以各自名字的第一个字,为子嗣取姓“安”“温”。此后,他们逐渐融入当地生活,与回族通婚,成为了中国大家庭的一员,至今已传到21代。

透过数百年的光阴,如今“苏禄国恭定王”的陵墓,仍矗立在山东德州北的长庄乡北营村。苏禄王的后人们,他们现在大部分仍聚居在北营村,世代守墓,已很难看出他们与当地人的区别了。

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明成祖朱棣与苏禄国王的故事,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大明和苏禄两国友好与交流的光芒。不仅是一段跨越国界的友好交流,更是文化融合、民心相通的生动写照。它见证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因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而结下的深厚情谊。

苏禄国君为了国家的永久和平和发展,亲自率舰队起航出访大明,路途上经历了许多险阻,两国君主一起登上长城,盟誓要代代友好,永无战争。自此苏禄国岁岁派使节来大明朝贡,两国世代友好相处。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和平、友好与合作,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