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抗战时期昆明的文化空间与文学表达
更新时间:2025-04-22 17:38:12 最新章节:后记
书籍简介
本书聚焦全面抗日战争时期的昆明,跳出了将昆明仅仅视为西南联大“背景”的研究思路,通过挖掘、梳理原始文献资料,细察了文学作品中所传递的文人心态与文化氛围,展示了昆明作为战时“文化大都市”的特殊魅力。抗日战争促进了昆明的现代化转型,从内地来昆明的文化人士改变了昆明的文化生态,刺激了本地人的文化认知,由此形成了由外来者、本地人、昆明城共同构建了的独特文化空间。本书对抗战时期昆明文化空间的考察,丰富了抗战文学的认知视野,进而思考了中国文学乃至文化走向“现代”的复杂历程。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7-10-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王佳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为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引驰教授有关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讲录,突破文学史叙述的一般格套,既见脉络的系统性,又见细节的丰富性,是很有视觉感的大学课堂实录。纵向从先秦一贯而下直至近现代,横向则以文类从韵文、散文、诗歌到小说,交织成动态发展的包蕴文本、作者、文学事件、文学流变、读者接受等在内的中国文学网络,呈现文脉的演进。全书融汇历代文人学士与海内外学人的作品、卓识,文学情怀贯穿始终,打破定说,时有创见,提出文学27.1万字
- 会员伴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文艺界正经历着一场“图”与“文”的“战争”,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学受到“图像霸权”的挤压与挑战,部分学者甚至悲观慨叹:“文学的黄昏已然来临”,“文学已走向终结”。为了回应上述文化现象,本书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切入,选择了世纪之交的诸多热点文学现象,如“文学期刊图像化”、“图文书”、“小说的影视改编”以及“新生代”、“70后”、“上海怀旧”、“身体写作”、“小资写作”、“美女文文学19.6万字
- 会员《古代阅读观的现代阐释》着重从学理性角度用现代人眼光对我国历代读书人关于阅读的心得体会进行深入探析研究。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读书的国家,有着优良的读书传统和悠久的读书历史,在中国的科考时代,有一句话是相当流行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耕读传家为此成了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传统。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书典籍中,记录下了许多读书人关于阅读的心得体会,并在历代读书人相互影响接受传承文学25.4万字
- 会员本书共收录14篇文章,分三部分:批评困境、文本及探险,集中论述了中国新诗诸多显要议题。第一部分主要讨论当前诗歌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对诗歌史书写问题、长诗写作问题、现代抒情精神、新媒体语境下的诗歌写作加以观照;第二部分是探索诗学经验所取得的艺术效果,主要研究对象为昌耀、多多、萧开愚、孙文波、靳晓静;第三部分在一种科学分析和史学态度的关照明晰“地方之于诗歌”的作用,研究对象主要有徐玉诺、苏金伞、森子、罗文学17.7万字
- 会员《楚辞》是承载丰富的中国远古人类文化资源的经典诗歌文本。本书借助于文化人类学整体论的跨学科视角,以《楚辞》的文化英译为取向,分析其英译的历史状况和发展势态;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考察了《楚辞》各经典译本的整体翻译面貌,思考译者主体性对《楚辞》英译的影响;探索《楚辞》所蕴含的人类文化的表层物质系统、中层技术系统和深层社会意识系统的文化价值在翻译中的整体开采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中国典籍英译实质、翻译文学16.8万字
- 会员本书从诗学观念、创作方法和文本构成等诸层面展开,对自然主义文学思潮进行创新性阐释,揭示其在与同时代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文学风尚相互影响、共同存在之文学空间中的“主导性”地位,并指出其对20世纪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文学39.8万字
- 会员全书分为上、下编,全面梳理了百年来海内外佛教文学研究和道教文学研究的历史进程和研究界面,融宏观把握与专题综述于一炉。附录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2卷25册本《中国宗教文学史》的三篇导论,是在学术史回顾和专题研究基础上的理论建构,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理念。文学34.7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