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江苏人口损失研究:1853-1864
更新时间:2019-01-04 17:28:42 最新章节:参考文献
书籍简介
太平天国战争时期的人口损失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为重大的人口损失之一。由于种种原因,学界鲜有立足于翔实史料基础上的较为严谨的研究。本书以太平军占领南京的前夕直到天京沦陷(1852-1864年)的江苏一省为视角,以史载的人口数据资料及战争期间其他文字材料对江苏省的人口损失做一研究,根据时间和地域结构,分为战前江苏人口数的估计、战争期间江宁布政使司和江苏布政使司的人口的损失、江苏人口损失状况估算等4个部分。其目的是,通过对以方志为基础估算的结果和以其他资料为基础估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文中的一些矛盾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说明,再现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江苏人口的损失状况以及影响人口损失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6-11-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侯竹青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梳理了该地区的橡胶种植历程,描绘了橡胶种植者的流动与聚集,分析了橡胶种植引起的土地使用方式的转变、社会结构和传统文化的变化以及他们的社会适应与文化调适策略。通过哈尼\阿卡人的橡胶种植活动及日常生活来解读他们对民族国家的认知、理解、想象以及融入国家的实践,探讨国家对少数民族发展的作用和影响,讨论民族群体如何想象民族共同体和国家共同体,理解边境与国家的关系和民族与国家的关系,进而理解国家本质。社科28.6万字
- 会员本书聚焦于热点社会经济议题——“老龄化”问题,创新性提出了“动态人口红利”概念,驳斥了“老龄化”使得中国“人口红利”消失观点,强调转变单纯以劳动人口数量衡量人口红利的观点。更是提出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于大力发展老龄化产业,其中主要包括老年人旅游业、社会化养老服务业。“动态人口红利”理论还分析了对于延长劳动年龄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对于当下中国进行养老制度改革建立更具有持续发展的养老保险社科28.8万字
- 会员本书主要讨论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任职于华西协合大学的部分学人在华西地区展开的植物研究。作者将这些学术活动置于其时的社会思想情境中考察后指出,这类研究在与同时期博物学和人类学研究的交互往来中,从一开始便与华西地区的人文-自然世界发生着较为直接和频繁的互动。而在各种关系互动中展开的华西协合大学人类学研究,逐渐凸显出其以博物学为底色的特征,此一特征在后来华西的人类学研究中也有一定的延续。社科15.8万字
- 会员本书从“人的城镇化”理念出发,沿着“农业转移人口宏观特征与市民化态势(背景态势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制度障碍(宏观需求分析)→农业转移人口的需求与市民化影响因素、机制(微观需求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制度创新(供需匹配)”这一政策和制度供需分析链条,将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置于可持续生计发展框架中,系统探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深入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实社科20.4万字
- 会员本书采用纵向维度与横向维度结合的方式,研究越南封建时期越南华侨华人的历史。其一,论述公元968年至公元1945年,越南丁、黎、李、陈、胡(含“属明时期”)、后黎、西山及阮朝八代封建王朝期间,中国汉族、少数民族移民迀徙越南的原因,华侨华人群体的形成、生存和发展。其二,专题探索:越南封建社会末期华人华侨人数的推估;华侨华人的社会组织;越南华侨华人与孙中山民主革命;中越(法)涉及越南华侨华人的政策;越南社科35.2万字
- 会员本书基于我国现代城乡人口流动的大背景,以广西南宁所辖一个壮族村庄为主要切入点,运用多点田野及人口流动民族志等方法,既从流出地的视角探讨人口外流对原空间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又从流入地的视角分析流动者在新空间的适应过程,同时讨论空间分离背景下的实践者如何利用传统和现代的方式加强彼此的联系与沟通。社科25.7万字